[发明专利]长余辉发光木材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64583.5 | 申请日: | 2021-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027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发明(设计)人: | 陈志俊;袁敬文;万柯良;李坚;李淑君;刘守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7K3/32 | 分类号: | B27K3/32;C09K1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9 | 代理人: | 康志梅;陈伟 |
地址: | 15004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余辉 发光 木材 制备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申请涉及一种长余辉发光木材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本申请提供的长余辉发光木材的制备方法包括采用双氧水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处理天然木材,得到所述长余辉发光木材。本申请的制备方法无需添加任何额外的发光试剂,直接利用化学反应手段原位诱发木材内部发生分子解聚反应,制得长余辉发光木材,制备成本低,有利于大规模使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新型长余辉发光木材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背景
长余辉材料是一种光致发光材料。它是一类在光源激发下,发出可见光,并将获得的部分光能储存起来,在激发停止后,以光的形式将能量缓慢释放出来的一种光致发光材料。因此也称“绿色光源材料。长余辉发光木材在建筑与室内装修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现有技术在制备木材长余辉发光材料时,一般通过将木材与有机/无机长余辉发光材料进行复合,此过程中涉及繁琐的有机/无机发光材料制备以及复合处理等等。这些复杂的处理过程导致木材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制备成本高,不利用大规模利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新型长余辉发光木材的制备方法,本申请的方法主要通过双氧水和NaOH的混合液对木材进行氧化,将木材细胞的细胞壁中的木质素大分子原位解聚为小分子长余辉发光体(对羟基苯甲酸及其多甲氧基取代产物),从而制得长余辉发光木材,无需任何额外长余辉试剂的添加。
在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长余辉发光木材的制备方法,包括采用双氧水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处理天然木材,得到所述长余辉发光木材。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制备双氧水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
S2:将天然木材用所述混合溶液进行处理,干燥,得到所述长余辉发光木材。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混合溶液中,双氧水和氢氧化钠的质量比为(1:10)-(10:1),例如可以为1:1、1:2、1:3、1:5、1:7、1:10、7:1、5:1、3:1、2:1以及它们之间的任意值。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混合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浓度为0.5%-10%,例如可以为0.5%、1%、1.5%、2%、2.5%、3%、4%、5%、6%、7%、8%、9%、10%以及它们之间的任意值。根据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混合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浓度为2%-8%。根据本申请的进一步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混合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浓度为3%-8%。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混合溶液中,双氧水的质量浓度为1.5%-30%,例如可以为1.5%、5%、7.5%、10%、12.5%、15%、17.5%、20%、22.5%、25%、27.5%、30%以及它们之间的任意值。根据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混合溶液中,双氧水的质量浓度为5%-20%。所述混合溶液中,双氧水的质量浓度为9%-25%。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天然木材包括桃木、橡胶木、椴木、杨木或荷木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天然木材与所述混合溶液的体积比为(0.5-1):1,例如可以为0.5:1、0.6:1、0.7:1、0.8:1、0.9:1、1:1以及他们之间的任意值。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步骤S2中,所述处理为浸渍处理。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浸渍处理的温度为40℃-90℃,例如可以为40℃、50℃、60℃、70℃、80℃、90℃以及它们之间的任意值。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浸渍处理的时间为1h-10h,例如可以为1h、2h、3h、4h、5h、6h、7h、8h、9h、10h以及它们之间的任意值。根据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浸渍处理的为3h-5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林业大学,未经东北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6458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