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屏蔽结构、动力系统和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10944.8 | 申请日: | 2021-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738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31 |
发明(设计)人: | 何元飞;蒋卫伟;付彦茹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极氪汽车(宁波杭州湾新区)有限公司;威睿电动汽车技术(宁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9/00 | 分类号: | H05K9/00;H02K11/01;H02K11/00;H02K5/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杨泽;黄健 |
地址: | 31005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屏蔽 结构 动力 系统 车辆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屏蔽结构、动力系统和车辆,屏蔽结构应用于车辆的动力系统,动力系统包括电动机、逆变器和电连接线,电动机设有与电连接线相连的接线端,电连接线的另一端与逆变器相连,该屏蔽结构包括第一屏蔽部和第二屏蔽部,第一屏蔽部和第二屏蔽部均为隔磁件;第一屏蔽部设有具有开口的第一容置腔,用于罩设在电动机的接线端的外侧,第一屏蔽部还具有走线孔,走线孔连通第一容置腔的内外两侧,用于供电连接线穿过;第二屏蔽部与第一屏蔽部相连,第二屏蔽部沿电连接线的延伸方向延伸,并设置在电连接线的周向的外侧。本发明可减小车辆内部用户受到的电磁辐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屏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屏蔽结构、动力系统和车辆。
背景技术
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是指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符合要求运行并不对其环境中的任何设备产生无法忍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电磁场辐射(Electromagnetic fields,EMF)评估目的是保护暴露在电磁场中的人体头部和躯干的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减少其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EMC数值和EMF数值是车辆的重要测试参数。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新能源汽车上设有电池、逆变器和电动机,逆变器的两端分别与电池和电动机相连,这样,可以将电池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以驱动电动机运转,并带动车辆行进。其中,电动机上设有接线盒以及接线盒盖板,接线盒侧壁上设有出线孔,电动机与逆变器之间的电连接线经由出线孔穿过接线盒,并与电机接线柱连接。接线盒盖设置在接线盒顶部,以方便电连接线的安装与拆卸。
车辆处于启动状态时,电连接线以及电连接线与电动机的连接位置处均会生成电磁波,并经由出线孔辐射至接线盒的外侧,也就是发生电磁泄漏,导致车辆的电器件以及车辆内部的用户受到电磁辐射。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屏蔽结构、动力系统和车辆,其可减小车辆内部用户受到的电磁辐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屏蔽结构,屏蔽结构应用于车辆的动力系统,所述动力系统包括电动机、逆变器和电连接线,所述电动机设有与所述电连接线相连的接线端,所述电连接线的另一端与所述逆变器相连。
所述屏蔽结构包括第一屏蔽部和第二屏蔽部,所述第一屏蔽部和所述第二屏蔽部均为隔磁件;所述第一屏蔽部设有具有开口的第一容置腔,用于罩设在所述电动机的接线端的外侧,所述第一屏蔽部还具有走线孔,所述走线孔连通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内外两侧,用于供所述电连接线穿过;所述第二屏蔽部与所述第一屏蔽部相连,所述第二屏蔽部沿所述电连接线的延伸方向延伸,并设置在所述电连接线的周向的外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屏蔽部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朝向地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开口沿所述电连接线的延伸方向贯穿所述第二屏蔽部的两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屏蔽部包括第一屏蔽段和第二屏蔽段,所述第一屏蔽段凸出所述第一屏蔽部的外壁面,所述第二屏蔽段与所述第一屏蔽段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屏蔽段沿所述电连接线的延伸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一屏蔽段和所述第二屏蔽段部分重叠以相互搭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屏蔽结构还包括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包括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屏蔽段的两侧,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相连,用于将所述电连接线固定在所述第二屏蔽段上,所述夹持组件可夹持固定在所述第二屏蔽段的不同位置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电连接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夹持件上设置有三个并列设置在限位凹槽,所述限位凹槽用于卡固所述电连接线,相邻两个所述限位凹槽的间距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组件与所述第一屏蔽段可拆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极氪汽车(宁波杭州湾新区)有限公司;威睿电动汽车技术(宁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极氪汽车(宁波杭州湾新区)有限公司;威睿电动汽车技术(宁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1094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