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智能化储能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1174363.3 | 申请日: | 2021-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119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发明(设计)人: | 詹国立;谢忠华;李玥;周柱;陈磊;牛兴润 | 申请(专利权)人: | 信承瑞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503 | 分类号: | H01M50/503;H01M50/571;H01M50/572;H01M50/244;H01M50/543;B08B1/00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科谊专利代理事务所 32225 | 代理人: | 钮云涛 |
地址: | 213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智能化 系统 | ||
本发明属于新能源电池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智能化储能系统,本新型智能化储能系统包括:储能电池、电池壳、两个电池插片、柔性定位片和两个磨削片;其中当电池插片未接入相应传感器时,柔性定位片上磨削片分别与相应电池插片的连接端子贴合;电池插片接入相应传感器,柔性定位片上磨削片分别穿过相应电池插片与传感器的连接处,并对该连接处进行定位;本发明通过柔性定位片对两个电池插片进行定位,使磨削片与电池插片的连接端子贴合,防止连接端子暴露在空气中氧化,提高储能电池的使用寿命,磨削片能够与连接端子摩擦,以磨削连接端子表面的氧化层,并在电池插片接入相应传感器后,通过柔性定位片、两个磨削片固定电池插片与传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能源电池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智能化储能系统。
背景技术
电器与储能电池传统的安装方法是直接插接,容易造成电器的连接端子与储能电池的连接端子脱落的问题。
同时传统的储能电池的连接端子暴露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会造成接触不良的问题。
因此,亟需开发一种新的新型智能化储能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智能化储能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智能化储能系统,其包括:储能电池、电池壳、两个电池插片、柔性定位片和两个磨削片;其中所述电池壳罩设在储能电池上,两个所述电池插片分别连接在储能电池的输出端的正极、负极,两个所述电池插片从电池壳上穿出,所述柔性定位片活动安装在电池壳的表面,两个所述磨削片固定在柔性定位片上;当两个所述电池插片未接入相应传感器时,所述柔性定位片上两个磨削片分别与相应电池插片的连接端子贴合;以及所述柔性定位片适于被折叠,以使两个所述电池插片接入相应传感器,即所述柔性定位片上两个磨削片分别穿过相应电池插片与传感器的连接处,并对该连接处进行定位。
进一步,所述柔性定位片呈十字形,即当两个所述电池插片未接入相应传感器时,所述柔性定位片的两对向侧分别通过螺钉固定在电池壳上或折弯后穿过电池壳上相应连接孔,所述柔性定位片的其余两对向侧上相应位置处分别固定有相应磨削片,以使两个所述磨削片分别与相应电池插片的连接端子贴合。
进一步,所述磨削片的表面呈磨砂设置;所述柔性定位片带动两个磨削片分别与相应电池插片的连接端子相对移动时,各所述磨削片与相应电池插片的连接端子摩擦,以磨削电池插片的连接端子表面的氧化层。
进一步,当所述柔性定位片抬起后,两个所述电池插片接入相应传感器,通过折叠所述柔性定位片使两个磨削片分别穿过相应电池插片与传感器的连接处,以使各所述磨削片将电池插片与传感器的连接处锁住。
进一步,各所述电池插片上开设有定位孔,且所述连接端子设置在定位孔的下方;所述传感器通过两传感器插片分别与相应电池插片连接,且各所述传感器插片与相应电池插片的结构相同;当所述柔性定位片抬起后,各所述电池插片接入相应传感器插片,通过折叠所述柔性定位片使相应磨削片穿过相应传感器插片的定位孔与电池插片的定位孔,且各所述磨削片穿过相应传感器插片的定位孔与电池插片的定位孔后弯折,以将各所述传感器插片与相应电池插片锁住。
进一步,所述柔性定位片上固定相应磨削片的两侧呈U形弯折,以使各所述磨削片穿过相应传感器插片的定位孔与电池插片的定位孔后抵住传感器插片、电池插片,以阻碍所述传感器插片、电池插片相对移动。
进一步,各所述电池插片朝向另一电池插片的相对面上两侧分别活动设置相应翻折板;各所述磨削片设置有弯折部、抵推部,且所述弯折部的宽度小于抵推部的宽度;所述柔性定位片上固定相应磨削片的两侧被折叠,以使相应磨削片的弯折部穿过相应传感器插片的定位孔与电池插片的定位孔,且相应磨削片的抵推部同步压紧两翻折板,即各所述磨削片的弯折部向下弯折扣于电池插片的锁定槽内,各所述磨削片的抵推部压紧两翻折板,以压紧所述传感器插片的连接端子与电池插片的连接端子,即将各所述传感器插片与相应电池插片锁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信承瑞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信承瑞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7436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纺织输送设备
- 下一篇:一种变速箱内腔体抛光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