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视觉感知隐蔽性的黑盒图像对抗样本生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70040.7 | 申请日: | 2021-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359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4 |
发明(设计)人: | 王斌;郭敏;曾颖明;卢宏业;马书磊;方永强;马晓军;桓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T5/00 | 分类号: | G06T5/00;G06N3/04;G06N3/08;G06N3/12 |
代理公司: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专利中心 11011 | 代理人: | 王雪芬 |
地址: | 10085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视觉 感知 隐蔽 黑盒 图像 对抗 样本 生成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视觉感知隐蔽性的黑盒图像对抗样本生成方法,涉及人工智能安全技术领域。主要技术方案包括:1初始化算法参数以及对抗样本集合;2根据对抗攻击效果挑选优势对抗样本子集;3判断最优对抗样本是否攻击成功,如果攻击成功,则转到步骤6;4否则利用对抗样本子集交叉产生新的对抗样本集合;5按照一定概率添加隐蔽性噪声;6输出对抗样本并进行测试。本发明利用视觉感知的掩蔽效应,使产生的对抗样本与原始图像的视觉感知相似度高,具有良好的隐蔽性,能够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发动黑盒对抗攻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工智能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视觉感知 隐蔽性的黑盒图像对抗样本生成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大数据的出现与大规模计算能力的提升,人工智能在社会的 方方面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图像识别领域,人工智能在图像 分类、目标检测、图像分割等方面取得了许多优异的成果。然而随着 对人工智能的深入研究与广泛应用,其安全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Christian Szegedy在2014年提出了对抗样本的概念,即在输入数据中 故意添加细微的干扰,导致模型对输入以高置信度给出错误的输出。 多数卷积神经网络对于对抗样本都有脆弱性,因此对抗样本逐渐成为 了人工智能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
广州大学在其申请的专利“一种图像对抗样本生成方法”(申请 专利号:202011317776.8,公开号:CN112529047A)中提出了一种基 于梯度屏蔽的对抗样本生成方法。该方法包括:S1,将原始输入图像 X表示成a×b的矩阵D,记为D=Da×b;S2,采用目标检测算法在矩阵 D中进行核心区域定位,得到核心区域DS;S3,运行基于梯度的攻 击方法得到梯度矩阵MG;S4,基于核心区域DS和梯度矩阵MG构造 梯度屏蔽矩阵H;S5,将梯度矩阵MG与梯度屏蔽矩阵H对应相乘得 到更新梯度矩阵M′G;S6,依据公式完成对抗样本的构造:S7,重复执行步骤S3-S6进行K轮迭代,最终得到基于区域的梯度屏蔽方法的 对抗样本。该发明提出的方法既实现了高效的对抗样本生成,拥有与 梯度攻击相似的成功率,又减少了对抗样本相对于原始样本的扰动, 提高了对抗样本的抗感知能力和抗检测能力。但是,该方法仍然存在 的不足之处是:属于白盒对抗样本生成方法,对梯度的计算需要获取 目标模型的参数信息或神经网络结构。
北京理工大学在其申请的专利″一种针对图像识别模型分类边界 敏感的对抗样本生成方法″(申请专利号:201910256169.6,公开号: CN109961145A)中提出了一种针对图像识别模型分类边界敏感的对 抗样本生成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初始参数设定;步 骤二、生成初始基因种群;步骤三、基因交叉;步骤四、基因变异; 步骤五、基因选择;步骤六、基因进化迭代;步骤七、减少对抗样本 与原始样本不同像素点的个数;步骤八、减少对抗样本与原始样本不 同RGB channels的个数;步骤九、缩小对抗样本与原始图片的像素 值差异。该发明提出的方法不依赖于模型返回的置信度,只需要一个 最终的分类标签即可;针对于大型图片生成对抗样本具有很好的效果; 在参数调节恰当的情况下,比一般的基于决策边界的攻击方法所需要 的查询次数更少。但是,该方法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是:扰动像素点 个数并不能代表视觉感知上的隐蔽效果,因此生成的对抗样本与原始 图像视觉感知相似度低,隐蔽性差。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设计一种具有视觉感知隐蔽性 的黑盒图像对抗样本生成方法,使得黑盒图像对抗样本在视觉感知上 具有良好的隐蔽性。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视觉感知隐蔽性 的黑盒图像对抗样本生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初始化遗传算法参数以及对抗样本集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研究所,未经北京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7004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