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利防汛临时浮桥架设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67281.6 | 申请日: | 2021-10-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562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昱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文昱 |
主分类号: | E01D21/00 | 分类号: | E01D21/00;E01D15/20;E01D15/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28 浙江省温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利 防汛 临时 浮桥 架设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利防汛临时浮桥架设装置,包括:移动车体、控制器和架桥机构;控制器内嵌在所述移动车体的前侧,所述控制器和移动车体电性连接;架桥机构安装在所述移动车体的右侧。该水利防汛临时浮桥架设装置,针对现有技术的当遭遇洪涝灾害后,由于地面积水严重,导致行人通行十分困难,因此需要工作人员手动搭设简单的涉水通行砖块或木板,操作较为麻烦,且由于搭设较为简陋,进而导致容易发生危险的问题,可在遭遇洪涝灾害地面积水严重路段,进行自动化临时桥梁的架设,操作较为简单快捷,使用更加方便,并且实现行人通行同时更加安全,防止行人涉水滑落水中等现象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利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水利防汛临时浮桥架设装置。
背景技术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在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中,需要不断地适应、利用、改造和保护水环境,水利事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并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没有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人们逐水草而居,择丘陵而处,靠渔猎、采集和游牧为生,对自然界的水只能趋利避害,消极适应,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后,随着铁器工具的发展,人们在江河两岸发展农业,建设村庄和城镇,遂产生了防洪、排涝、灌溉、航运和城镇供水的需要,从而开创和发展了水利事业,水利指对水力资源的开发和防止水灾,水利工程主要的工作为各种水工结构物,包括水坝与河海堤防、给水管网与集水管网、生态永续、洪水管理、沉积物运移以及其他的与水土保持工程和大地工程有关的事务,对自然界的水进行控制、调节、治导、开发、管理和保护,以防治水旱灾害,并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各项事业和活动;
现有技术领域内,当遭遇洪涝灾害后,由于地面积水严重,导致行人通行十分困难,因此需要工作人员手动搭设简单的涉水通行砖块或木板,操作较为麻烦,且由于搭设较为简陋,进而导致容易发生危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利防汛临时浮桥架设装置,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的当遭遇洪涝灾害后,由于地面积水严重,导致行人通行十分困难,因此需要工作人员手动搭设简单的涉水通行砖块或木板,操作较为麻烦,且由于搭设较为简陋,进而导致容易发生危险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利防汛临时浮桥架设装置,包括:
移动车体;
控制器,内嵌在所述移动车体的前侧,所述控制器和移动车体电性连接;
架桥机构,安装在所述移动车体的右侧。
优选的,所述架桥机构包括:桥架、连接槽、第一安装槽和延伸组件;桥架设置在所述移动车体的外侧;连接槽开设在所述桥架的左侧;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槽分别开设在桥架的右侧前后两端;所述延伸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延伸组件分别设置在前后两个第一安装槽的内腔;其中,所述连接槽的内腔设置有驱动组件。
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固定座、转动座、第二固定座、第一电动伸缩杆、第二电动伸缩杆和第一连接座;第一固定座安装在所述移动车体的右侧中心位置;转动座通过销轴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座的内侧;第二固定座安装在所述移动车体的右侧顶端中心位置;第一电动伸缩杆一端通过销轴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固定座的内侧,另一端与转动座的内侧顶端通过销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和控制器电性连接;第二电动伸缩杆一端通过销轴转动连接在所述转动座的内侧顶端,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和控制器电性连接;第一连接座通过销轴转动连接在所述转动座的底端,所述第一连接座与连接槽的内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座的内侧通过销轴转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文昱,未经李文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6728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工作台高速数控铣
- 下一篇:一种血细胞分析仪的无氰溶血素及其加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