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末梢血中10种元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产品及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2111167079.3 | 申请日: | 2021-10-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662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5 |
发明(设计)人: | 倪鑫;宋文琪;朱柯文;马庆伟;吕倩;金芳;苗旭东;钱婧雨;张成芳;李启亮;张宇杰;王艳;袁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毅新博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
主分类号: | G01N27/626 | 分类号: | G01N27/626;G01N1/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206 北京市昌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末梢 10 元素 电感 耦合 等离子 体质 检测 产品 用途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末梢血中10种元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产品,包括样本稀释液、内标校准品、外标校准品、全血无机元素质控品,以及消毒液和采血装置。本发明产品在实际应用中,采血量(40μL,60μL,80μL,100μL)经过对比实验验证;样本制备采用稀释法,稀释液含有硝酸,曲拉通和异丙醇;稀释后的样本存储时间(0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经过对比实验验证;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镁,钙,锰,铁,铜,锌,砷,硒,镉和铅10种元素进行检测。该末梢血中10种元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方法具有采血量小,存储时间长。本发明产品可靠重复性高,仪器检测限低,精度高的优点,且适合于不同品牌的ICPMS仪器,适用于全血中的元素批量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机微量元素检测领域,为一种全新的检测方法,用于人末梢血中多种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检测产品及方法。
背景技术
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极少,通常指低于人体总重量0.01%,每人每日需要量在100mg以下的元素。医学研究表明,虽然人体或动物中元素的含量不多,但其对人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揭示,元素通过与蛋白质和其他有机基团结合,形成了酶、激素、维生素等生物大分子,发挥着重要的生理生化功能。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具有二重性,当摄入不足时,可导致相应的疾病;而摄入过量时,同样会对人体产生损害。随着微量元素与疾病关系的日益明确以及人们对健康问题的密切关注,准确、快速、方便的测定人体内微量元素的含量,成为微量元素检测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另外,血液的微量元素分析也经常作为食品生产、环境污染、农业生产、职业健康研究的生物监测手段,在相关领域发挥监测作用。
对于有益元素,钙、镁、铁、锌、硒等,若人血清中的含量低于标准范围,提示该进行相应的补充,或提示与相应疾病如缺铁性贫血、儿童生长发育迟缓、骨质疏松、克山病的相关性。对于有害元素,铅、镉、汞、砷、铊等,若血清中含量超限则提示中毒,必须进行相应的解毒措施。对于与特异性疾病相关的一些微量元素,其含量的变化提示疾病的发展阶段及预后情况。
人体元素分析涉及的生物检材有血液、尿液、头发、骨头和指甲等,其中最常用的是血液。研究表明,机体内含铁Fe、铜Cu、锌Zn总量减少时,均可减弱免疫能力,助长细菌感染,而且感染后的死亡率亦较高等;当部分微量元素(重金属元素)超过一定浓度时,可引起急性中毒或在人体内畜积产生长久的毒害作用。尤其随现今工业的发展,金属污染涉及到了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当各金属元素浓度超过一定生物接触限值时即可引起中毒。研究表明,人体毒物或毒物代谢物的含量测定,是临床上证实毒物中毒的最关键的客观依据,生物材料中有毒物质的增高能说明毒物在体内的过度吸收。
此外,在扫毒禁毒中,对于各类新型毒品的微量元素的检测已经成为扫毒禁毒工作中的重点,而对于司法实践工作中,以无机元素毒物投毒和自杀等案件也时有发生,例如在法医学鉴定中,需要准确、快速对中毒原因和中毒程度作出判断,但无机元素目标物的不确定性以及毒物种类的广泛性,导致元素检测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且不同元素的急性中毒可能会出现相似的症状。另外,在体内兴奋剂的检测工作中,由于各种新型兴奋剂具有的代谢快、残留低、难检测的特点,对于超时的代谢后的兴奋剂的微量成分的检测,也一直成为体育界反兴奋剂工作的研究热点。因此,除了疾病诊断和环境、职业病等健康监测工作中,在司法、执法工作以及其他领域中(如反兴奋剂工作)中进行准确、快速的无机元素分析及检测结果,对了解事实真相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全血中微量元素镁元素、钙元素、锰元素、铁元素、铜元素、锌元素、砷元素、硒元素、铅元素的含量可以反映元素在人体内的浓度,可以作为健康保健、辅助诊断、中毒症状和观察疗效的可靠依据,因此准确、快速的微量元素分析及检测结果的医学评价,对人体疾病诊断和环境、职业健康研究以及扫毒禁毒的生物监测提供有力依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毅新博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未经北京毅新博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670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