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气路致动器的系统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44732.4 | 申请日: | 2021-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206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米希尔·J·范尼乌斯塔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D13/02 | 分类号: | F02D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张颖 |
地址: | 美国密歇根***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气路致动器 系统 方法 | ||
本公开提供了“用于气路致动器的系统和方法”。公开了用于使粘滞的气路致动器脱粘的方法和系统。在一个示例中,一种发动机操作方法包括响应于对气路致动器处于粘滞位置的指示而调整发动机的一个或多个气缸的排气门正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排气歧管和/或进气歧管中产生压力波,所述压力波可以用于使气路致动器脱粘。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车辆发动机,并且更具体地涉及车辆气路致动器。
背景技术
发动机系统可以包括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具有多个气缸以燃烧燃料并将推进动力输送到车辆。为了控制到气缸的进气流量、返回到气缸的排气的再循环、涡轮增压器增压压力和其他发动机参数,发动机系统可以包括定位在进气气路和/或排气气路中的各种阀、致动器或其他部件,其可以被称为气路致动器。在某些条件期间,这些气路致动器可能暴露于相对较高水平的未燃尽的碳氢化合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暴露于未燃尽的碳氢化合物可能导致致动器粘滞,其中致动器可能无法移出粘滞位置,或者可能无法移动到所有可用的致动器位置。当确定气路致动器被粘滞时,通常向操作员通知致动器被粘滞,使得可以将车辆送去维修并且机械地修理或更换粘滞的气路致动器。通过这种方式维修车辆可能是昂贵的,并且在一些情况下,在修理致动器之前,车辆可能无法操作(或完全操作)。
发明内容
本文的发明人已经认识到上述缺点并且已经开发了一种发动机操作方法,所述发动机操作方法包括:响应于对气路致动器处于粘滞位置的指示而调整发动机的一个或多个气缸的排气门正时。通过调整发动机的一个或多个气缸的排气门正时,可以在发动机的排气歧管、发动机的进气歧管和/或排气歧管和进气歧管两者中产生压力波,这取决于气路致动器的位置。压力波可以传播到气路致动器并且可以用于去除烟粒或其他碎屑,由此使气路致动器脱粘。例如,如果气路致动器定位在排气系统中并且因此暴露于来自排气歧管(例如,联接在涡轮上的废气门)的排气,则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例如,提前调整排气门打开正时)来调整排气门正时以便在排气歧管中产生压力波,所述压力波然后传播到气路致动器。作为另一个示例,如果气路致动器定位在进气系统中并且因此暴露于进气歧管,则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例如,在相应的排气冲程期间保持排气门关闭同时打开进气门)来调整排气门正时以便在进气歧管中产生压力波,所述压力波然后传播到气路致动器。作为进一步的示例,如果气路致动器定位在排气再循环系统中并且因此暴露于进气歧管和排气歧管两者,则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例如,交替提前排气门打开和保持排气门关闭的持续时间)来调整排气门正时以便在排气歧管和进气歧管中产生交替压力波,所述交替压力波然后传播到气路致动器。
本说明书可以提供若干优点。具体地,所述方法可以在不要求手动维修的情况下使粘滞的气路致动器脱粘,这可以降低维修成本并提高操作员满意度。此外,通过经由在一检测到致动器粘滞(例如,一旦发动机操作参数允许时)就执行的车载程序来使粘滞的气路致动器脱粘,可以减少发动机由于致动器粘滞而降低功能性的持续时间。
当单独地或结合附图来理解时,根据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将容易明白本说明书的以上优点和其他优点以及特征。
应当理解,提供以上发明内容是为了以简化的形式介绍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进一步描述的一系列概念。这不意味着识别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关键或本质特征,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范围由随附于具体实施方式的权利要求唯一地限定。此外,所要求保护的主题不限于解决上文或本公开的任何部分中提及的任何缺点的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示例性发动机的详细示意图;
图2是示出用于使气路致动器脱粘的方法的高级流程图;
图3是示出用于使排气侧气路致动器脱粘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示出用于使进气侧气路致动器脱粘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用于使暴露于进气和排气两者的气路致动器脱粘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6示出了根据图3的方法的发动机操作序列的曲线图;以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特全球技术公司,未经福特全球技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4473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