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结合小波变换的并行降噪方法及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137319.5 | 申请日: | 2021-09-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714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5 |
| 发明(设计)人: | 张琳;夏俊宇;陈建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G06K9/62;G06N3/04;G06N3/08 |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刘俊 |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结合 变换 并行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结合小波变换的并行降噪方法,包括获取待降噪信号,根据噪声类型将信号分为微弱噪声信号、一般噪声信号和强噪声信号;构建深度残差网络、Res‑NN网络、BP‑CNN网络并进行训练;利用中值滤波器对微弱噪声信号进行降噪,输出降噪后的信号,再通过Res‑NN网络进行译码;结合深度残差网络与Res‑NN网络对一般噪声信号进行降噪,并进行译码;利用小波变换算法结合BP‑CNN网络对强噪声信号进行降噪和译码;最终得到译码完成的信号。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并行降噪系统,通过将实际生产实践中容易遇到的噪声分成三种类型,结合传统降噪的方法对噪声进行额外处理的同时,与神经网络技术相配合,实现对三种不同类型噪声的降噪处理,令本方案可以更好地适应实际使用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应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结合小波变换的并行降噪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现存的传统降噪方法大部分都存在降噪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去除噪声、易造成原信号的失真。神经网络虽然作为新兴技术手段开始被运用在信号降噪中,但大部分神经网络结构缺乏对噪声的针对性,所以无法达到最优的降噪效果。
公开号为CN112988548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于2021年06月18日公开了一种基于降噪算法的改进Elman神经网络的预测方法,该预测方法包括:将原始数据按比例划分为训练集、测试集以及验证集;对原始数据采用降噪算法CPW进行降噪,降噪算法CPW通过将原始数据中的不同维度的数据使用CEEMDAN进行分解后结合排列熵使用小波变换对分解出来的IMF进行降噪,然后将经过了降噪处理的序列重构为降噪后的时间序列;构建结合了注意力机制的EAMC神经网络;将降噪后训练集的数据放入神经网络中进行训练,待损失值小于给定的阈值以后,保存训练好的神经网络,结束训练;其得到的神经网络虽然可以提高预测的精度,比传统的降噪算法的效果更好,平滑效果更佳,但其神经网络结构缺乏对噪声的针对性,只能提高某种特定噪声的预测结果,无法很好地满足实际的使用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以上至少一种技术缺陷,提供一种结合小波变换的并行降噪方法及系统,适用于对多种噪声进行降噪,能够更好地适应实际使用需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结合小波变换的并行降噪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获取待降噪信号,根据噪声类型对信号进行分类,得到微弱噪声信号、一般噪声信号和强噪声信号;
S2:构建深度残差网络和Res-NN网络并进行训练;
构建BP-CNN网络并进行训练;
S3:利用中值滤波器对微弱噪声信号进行降噪,输出降噪后的信号,再通过Res-NN网络进行译码;
结合深度残差网络与Res-NN网络对一般噪声信号进行降噪,并进行译码,输出译码后的信号;
利用小波变换算法结合BP-CNN网络对强噪声信号进行降噪,输出降噪译码后的信号;
S4:最终得到译码完成的信号。
上述方案中,通过将实际生产实践中容易遇到的噪声分成三种类型,结合传统降噪的方法对噪声进行额外处理的同时,与神经网络技术相配合,实现对三种不同类型噪声的降噪处理,令本方案可以更好地适应实际使用需求。
上述方案中,通过大量包含无噪声数据的数据对分类器进行训练,以保证其可以得到理想的分类效果,同时也用大量数据对深度残差网络和BP-CNN网络进行训练,以保证其可以得到较为理想的降噪效果。
其中,在所述步骤S1中,分类器由三个相同卷积块和若干全连接层级联构成,在全连接层内部存在残差反馈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3731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