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管状药自动混同系统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125986.1 | 申请日: | 2021-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002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24 |
发明(设计)人: | 李佩;苟向民;吕佳怡;王艺洁;惠梦蓉;韩俊;同德民;韩俊超;袁延亮;汪潇 | 申请(专利权)人: | 轻工业西安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中轻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47/18 | 分类号: | B65G47/18;B65G47/22;B65G47/58;B65G47/84;B65G65/48;B65D88/28;B65D9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联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21 | 代理人: | 张学渊 |
地址: | 710000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状 自动 混同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棒状物料的输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状药自动混同系统和方法,匀速自动下料机构主要一个以上相同的料仓(3)固定安装在料仓安装架(6)上,料仓的底部开有出料口;料仓(3)的延伸堆料区(28)与上料轮(9)交错配合,最右侧的料仓(3)的上料轮(9)与托料轮(23)安装固定在上料主动轴(24)上;上料主动轴(24)和上料被动轴(8)可转动安装在延伸堆料区(28)上,上料轮(9)上包含多个齿,齿之间的凹槽的尺寸大于管状药的直径,上料轮(9)旋转的时候能够带动棒状物料上料,每个凹槽内只能有一个管状药即棒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棒状物料的输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状药自动混同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尚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其中就有管状药自动混同技术:
由于缺乏自动化混同设备支撑,我国管状药生产线均采用人工手工作业方式进行管状药混同。以59-130炮药(一种螺压法双基管状药)挑选及混同过程为例,主要设备、物料状态及变化、操作人员数量及特殊条件见表1.1。
表1.1药管挑选、混同设备及物料状态变化
人工混同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题1:作业现场危险品在制量大
通常,管状药一个装药批最大药量可达到70吨,存放于同一个工房内,这就意味着需要挑选和混同的药量至少需要70吨以上。
问题2:现场作业人员多
根据管状药组批数量,通常需配置劳动定员至少30人,是典型的10人以上危险作业岗位。为了降低现场人员数量,目前采取“三班轮换”工作制,每班控制操作人员数量为9人。
问题3:劳动强度大
按照现行管状药制造工艺操作规程,以一个装药批70吨交验量计算,需要6个吸收药批组成(12吨/批),挑选数量约为72吨,混同数量以三遍计算,至少为70吨×3=210吨,劳动强度之大显而易见。
问题4: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如上所述,由于管状药组批数量大,药型尺寸相对又小(通常为直径≤10mm,长度≤400mm),加之纯手工作业,混同过程虽然工艺规定人工一次抱药量约15公斤,但实际操作中的抱药量有多有少,因人而异,在有限的混同次数规定情况下,管状药混同宏观均匀性很难保证一致。
在管棒类材料的存储、运输行业内都知道,管棒类材料的取放料比较困难,耗时耗力。从取放料、整箱包装、再码垛等工序繁琐,整条线占地面积大、耗时耗力,成本居高不下,而且工作效率低。
发明内容
发明的目的:为了提供效果更好的一种管状药自动混同系统和方法,具体目的见具体实施部分的多个实质技术效果。
为了达到如上目的,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方案一:
自动混同系统的U型开放式箱体,其特征在于,
U型开放式箱体26上安装有送料输送部分,该U型开放式箱体 26上布置有输送主动轴12和输送被动轴1,输送主动轴12和输送被动轴1之间安装有输送带,输送带的链条托板支撑5、链条张紧轴和张紧轮7可转动安装在U型开放式箱体26上;
U型开放式箱体26上还安装有提升输出部分,提升输出部分包括固定安装在U型开放式箱体26上的提升主动轴17和提升被动轴14,提升主动轴17和提升被动轴14之间安装有齿形带,U型开放式箱体26上也布置有能够对齿形带进行张紧的齿形带张紧结构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轻工业西安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中轻包装机械有限公司,未经轻工业西安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中轻包装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2598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