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再生铜制备高性能无氧铜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122947.6 | 申请日: | 2021-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323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4 |
发明(设计)人: | 毛冰花;刘斌;高兴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金龙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B15/14 | 分类号: | C22B15/14;C22B9/05;C22B9/10;C22B7/00 |
代理公司: | 长沙永星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3001 | 代理人: | 周咏;林毓俊 |
地址: | 411100 湖南省湘潭市雨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再生 铜制 性能 无氧铜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再生铜制备高性能无氧铜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分拣+熔融;2)纯氧除杂+精炼剂除渣+氮气除氧;3)除氧+还原。本发明采用全氧燃烧和纯氧除杂的方式,将溶解在铜液中铅、镍、砷、锰等进行氧化,形成氧化产物。氧化产物与粉末状的精炼剂发生吸附反应后,漂浮于铜液表面形成浮渣,进一步降低了铜液中的杂质元素含量。同时采用全氮除氧,去除了由于全氧燃烧和纯氧除杂残留在铜液中的游离氧。本发明采用天然气进行还原,高温下天然气分解为C和H原子,C原子与铜液中的Cu2O发生还原反应形成Cu和CO2,进一步降低了铜液中的Cu2O的含量,避免在后续加工过程中出现断裂,提高了产品的加工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铜冶炼和铜资源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再生铜制备高性能无氧铜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铜资源的消耗在急剧增长,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之一,市场需求异常旺盛。然而,我国的铜资源非常匮乏,许多铜矿石都需要从国外进口,急需解决再生铜重复回收利用的问题。欧美发达国家的再生铜材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达到80%,日本实现了70%,而在中国只占18%。再生铜材主要包括紫铜、黄铜、白铜、青铜等杆带材,其中作为导体材料的紫铜杆占70%以上。由于黄铜、白铜、青铜等再生铜中含有大量的Ni、Sn、Pb、Be、Mn等元素,需要通过复杂的精炼手段才能将其完全清除,在回收过程中,以少量添加至紫铜杆中的形式进行再利用。目前,紫铜杆的回收方式主要是通过熔炼--还原制备光亮低氧铜杆,其氧含量在400ppm左右,含铜量低于99.9%,用于制作家用电线电缆等低端产品。信号线、电磁线、传输线、超细线等高端产品需采用无氧铜进行制备。无氧铜具备优异的加工性能,加工过程中不会出现断裂的情况,可拉丝至0.08mm,且杂质元素的含量较低,电导率的差异较小。制备无氧铜的主要方法是以电解阴极铜作为原材料(铜含量大于99.95%),在电阻炉内进行加热熔化后,通过上引连铸设备制备成杆材或者型材。然而电解阴极铜板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消耗大量的电能,易对环境产生污染,因而通过优化再生铜的熔炼-精炼-除氧除杂工艺,利用再生铜制备出高性能无氧铜,以满足高端导电线材的需求,具有重大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再生铜制备高性能无氧铜的方法,该方法采用新型的熔炼-精炼-除氧除杂工艺制备高性能的无氧铜,制备得到的无氧铜含铜量大于99.90%,氧含量为8~10ppm,抗拉强度大于225Mpa,电阻率小于0.01705Ω.mm2/m,伸长率大于39%,扭转性能大于35,晶粒尺寸细小且均匀,拉丝性能优异。
本发明中这种利用再生铜制备高性能无氧铜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分拣+熔融:将再生铜进行分拣,然后将分拣后的再生铜加入熔炼炉,采用天然气+全氧燃烧的加热方式对再生铜进行熔化,得到铜液;
2)纯氧除杂+精炼剂除渣+氮气除氧:向步骤1)获得的铜液通入高纯度的氧气进行除杂,氧气除杂完毕后接着加入精炼剂进行精炼,精炼完毕后,静置,接着通入高纯氮气去除游离氧气和氢气,通气完毕后,将铜液中悬浮的废渣全部扒出,得到精炼后的铜液;
3)除氧+还原:向步骤2)中精炼后的铜液加入Cu-Re二元中间合金进一步除氧,加入完毕且混匀后,向其中通入由高纯度氮气和天然气组成的混合气体,进行还原,还原完毕后,对还原熔体进行扒渣和静置,然后通过上引连铸设备引出,得到高性能无氧产品。
所述步骤1)中,分拣去除塑料类、麻绳类、其他金属、橡胶类的杂质;熔炼炉为反射炉,炉体的装炉量为50000~150000Kg;熔化温度为1300~1350℃,保温时间1~2h;熔化加热过程中,需要插入导空气管搅拌熔体,加快熔化速度。
所述步骤2)中,高纯氧气为氧气的纯度大于等于99.99%,通氧时间按照(0.8~1.2)*(T/5000)min进行控制,T代表熔体的重量,气体流速为300~500m3/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金龙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湖南金龙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2294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