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源多联供暖通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17055.7 | 申请日: | 2021-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037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7 |
发明(设计)人: | 陆阳;李小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五季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12/02 | 分类号: | F24D12/02;F24D19/10;F24F5/00;F24F11/65;F24F110/12;F24F140/20 |
代理公司: | 苏州国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93 | 代理人: | 陈君名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源多联供 暖通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1.双源多联供暖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空气源热泵(1)、出水管(81)、回水管(82)、燃气炉(2)、干式风机盘管(7)、新风除湿机(6)、辐射末端(5)、地暖末端(4)、换热器(3)、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
所述空气源热泵(1)通过出水管(81)和回水管(82)分别与干式风机盘管(7)、新风除湿机(6)和换热器(3)连接,且所述干式风机盘管(7)、新风除湿机(6)和换热器(3)与所述出水管(81)和回水管(82)之间均装有电磁阀;
所述换热器(3)与所述辐射末端(5)和所述地暖末端(4)连接,所述辐射末端(5)包括天棚辐射和/或墙面辐射;
所述燃气炉(2)的进口和出口均与回水管(82)连接;
所述温度传感器、电磁阀、空气源热泵(1)、燃气炉(2)、干式风机盘管(7)和新风除湿机(6)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源多联供暖通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自动补水阀,所述自动补水阀分别与所述回水管(82)和控制器连接。
3.双源多联供暖通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冷时:由空气源热泵(1)提供中温冷水,分别向辐射末端(5)、地暖末端(4)、干式风机盘管(7)、新风除湿机(6)提供冷源,对室内进行制冷;所述新风除湿机(6)将预冷后的新风进行二次除湿调温后通过新风管路(61)送进室内,调节室内空气相对湿度;
制热时:由空气源热泵(1)提供中温热水,分别向辐射末端(5)、地暖末端(4)、干式风机盘管(7)、新风除湿机(6)提供热源,对室内进行制热;所述新风除湿机(6)将预热后的新风进行二次除湿调温后通过新风管路(61)送进室内,调节室内空气相对湿度;所述燃气炉(2)将回水管(82)的中冷水加热后送入到空气源热泵(1)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源多联供暖通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温冷水的温度为15~22℃;所述中温热水的温度为30~40℃。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源多联供暖通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时,所述新风除湿机(6)还用于调节室内露点,所述调节室内露点时,根据室内的露点温度计算目标供水温度,空气源热泵(1)根据露点温度动态调节中温冷水的温度,使制冷末端在制冷的同时不产生结露。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源多联供暖通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热时,根据空气源热泵(1)和燃气炉(2)的费用控制空气源热泵(1)的压缩机和燃气炉(2)的开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源多联供暖通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使用空气源热泵(1)制热时,实时热泵电功率为:
Pa=P*(1+(T1-7)*y1%)*(1-(T0-45)*y2%)kw;
实时电费A=Pa*a元/h;
当使用燃气炉(2)制热时,实时燃气流量耗气量为:
Qb=Q*(1+(T1-7)*z1%)*(1-(T0-45)*z2%)m3/h;
实时燃气费B=Qb*b元/h;
若AB时只采用空气源热泵(1)作为热源制热,若A≥B时启用燃气炉(2)制热;
式中,a为实时电价、b为实时气价、T0为综合目标供热温度、T1为实时室外空气温度、P为空气能热泵制热额定功率、Q为燃气制热额定耗气量、y1%为空气源热泵(1)能效衰减率、y2%为空气源热泵(1)的出水温度衰减率、z1%为燃气炉(2)制热衰减效率、z2%为燃气炉(2)的出水温度衰减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源多联供暖通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每隔t1进行一次A和B的计算,当出现A和B的大小反置时,开启或关闭燃气炉(2)制热功能,而每发生一次反置,则需经经过t2+t1后再进行下一次的A和B的计算,其中,t1为判断时长,t2为稳定时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五季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无锡五季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17055.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