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摩托车零件加工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108356.3 | 申请日: | 2021-09-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002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7 |
| 发明(设计)人: | 苏超;田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荣垚机械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5G47/22 | 分类号: | B65G47/22;B65G47/82;B65G49/05 |
| 代理公司: | 重庆弘毅智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68 | 代理人: | 张庆淡 |
| 地址: | 401329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摩托车 零件 加工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智能加工装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摩托车零件加工装置;智能摩托车零件加工装置包括下料件、夹持固定件和加工件,下料件包括底部移动板、推进臂、引导槽道和收集箱,底部移动板设置于夹持固定件的下侧,且与夹持固定件滑动连接,推进臂设置于底部移动板的中心轴线上,引导槽道设置于夹持固定件的一侧,且与夹持固定件配合,收集箱设置于引导槽道的末端,利用底部移动板配合推进臂,在加工件对零件进行加工后,能通过推动的方式使得零件进入到引导槽道中,进而便于对完成加工的零件的快速下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加工装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摩托车零件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生产摩托车零件时,通常需要对摩托车零件进行表面处理,现有技术中多采用夹持固定结构将摩托车零件进行固定。在实际使用中却发现,采用夹持固定结构将摩托车零件夹持固定后,会出现摩托车零件下料不便的问题,需要人工手动下料,严重影响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摩托车零件加工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对摩托车零件进行夹持固定后,很难实现快速下料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摩托车零件加工装置,所述智能摩托车零件加工装置包括下料件、夹持固定件和加工件,所述下料件与所述夹持固定件配合,且所述下料件设置于所述夹持固定件的一侧,所述加工件设置于所述夹持固定件的上侧,且与所述夹持固定件配合;
所述下料件包括底部移动板、推进臂、引导槽道和收集箱,所述底部移动板设置于所述夹持固定件的下侧,且与所述夹持固定件滑动连接,所述推进臂设置于所述底部移动板的中心轴线上,所述引导槽道设置于所述夹持固定件的一侧,且与所述夹持固定件配合,所述收集箱设置于所述引导槽道的末端。
利用所述底部移动板的移动,从而在对摩托车零件加工完成后,将摩托车零件从所述夹持固定件中脱离,再利用所述推进臂将加工完成的零件送至所述引导槽道,进而无需人为下料,有效提升加工效率。
其中,所述底部移动板包括板体、气缸单元和若干抵接凸起,若干所述抵接凸起均设置于所述底部移动板的上侧,且与所述夹持固定件配合,所述气缸单元设置于所述底部移动板的下侧,且与所述底部移动板配合。
利用所述板体配合所述气缸单元,从而使得所述底部移动板能进行移动,若干所述抵接凸起则配合所述夹持固定件,从而使得零件能充所述夹持固定件中脱离。
其中,若干所述抵接凸起均具有抵接头、第一弹簧和外壳,所述第一弹簧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侧,所述抵接头设置于所述第一弹簧的上侧,且与所述第一弹簧连接,所述外壳设置于所述板体的上侧,且与所述板体固定连接。
利用所述抵接头来使得零件脱离所述夹持固定件,利用所述第一弹簧减少所述抵接头与零件的接触强度,从而避免零件在被所述抵接凸起从所述夹持固定件中脱离时受损。
其中,所述夹持固定件包括转动盘体、若干固定夹具和驱动单元,所述转动盘体设置于所述驱动单元的上侧,且与所述驱动单元配合,若干所述固定夹具设置于所述转动盘体的上侧,所述驱动单元与所述转动盘体啮合。
利用所述转动盘体配合所述固定夹具,从而将摩托车零件夹持固定,以便于所述加工件进行加工,所述驱动单元则驱使所述转动盘体转动,进而使得所述转动盘体能根据需要转动后,与所述推进臂配合,完成零件的下料。
其中,若干所述固定夹具均包括固定座、配合轨道和配合座,所述固定座与所述转动盘体固定连接,且设置于所述转动盘体的上侧,所述配合轨道设置于所述转动盘体的上侧,所述配合座与所述配合轨道滑动连接,且所述配合座设置于所述配合轨道的上侧。
利用所述固定座配合所述配合座,利用所述配合座在所述配合轨道上移动,从而使得所述配合座能将零件夹持固定在所述固定座和所述配合座之间,进而便于后续加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荣垚机械有限公司,未经重庆荣垚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0835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