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锅炉余热干化污泥的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075506.5 | 申请日: | 2021-09-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666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 发明(设计)人: | 成汭珅;聂鑫;王志刚;周凌宇;刘辉;柳宏刚;周平;佘园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11/13 | 分类号: | C02F11/13;C02F11/121;C02F11/00;B01D33/03;B01D5/00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白文佳 | 
| 地址: | 710048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锅炉 余热 污泥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锅炉余热干化污泥的系统,包括污泥仓、振动筛、驱动电机、烟道及螺旋干化机;污泥仓的底部出口与振动筛的入口相连通,振动筛的出口与螺旋干化机一端的入口相连通,螺旋干化机另一端的侧面设置有固体物出口及气体出口,螺旋干化机的中部位于烟道内;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螺旋干化机的驱动轴相连接,该系统能够利用锅炉余热干化污泥。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泥处置领域,涉及一种利用锅炉余热干化污泥的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排放不断增加,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为污泥总量也随之不断增加,污泥处理形势十分严峻。同时面对日益严格的环保形势,污泥处理要求实现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在现有的污泥处理技术中,污泥焚烧技术具有减容、减重率高,处理速度快,去除病原菌彻底,能源再利用等优点,目前被广泛应用。
我国燃煤机组装机容量比例在60%左右,通过对燃煤机组进行污泥干化耦合发电,既可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和化石能源替代比例,又能够发挥清洁高效煤电污染物集中治理的平台优势。由于城市污泥的含水率在80%左右,直接掺烧湿污泥面临煤仓堵塞等一系列问题,掺烧干化后污泥对现有燃煤锅炉的制粉系统、燃烧系统和锅炉效率影响较小,因此只有将污泥水分降低至40%以下才能实现污泥的顺利掺混。目前常用的污泥干化技术主要有蒸汽间接干化、高温烟气直接干化等,这些技术都利用了能量品质较高的烟气和蒸汽进行干化,影响燃煤机组运行的经济性。
燃煤电厂锅炉排烟温度在120~170℃之间,排烟热损约为5%,该项损失为锅炉运行中的最大热损失,若能利用这部分锅炉余热来干化污泥,将有效提高燃煤机组掺烧污泥的经济性。而如何利用锅炉余热干化污泥是需要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利用锅炉余热干化污泥的系统,该系统能够利用锅炉余热干化污泥。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的利用锅炉余热干化污泥的系统包括污泥仓、振动筛、驱动电机、烟道及螺旋干化机;
污泥仓的底部出口与振动筛的入口相连通,振动筛的出口与螺旋干化机一端的入口相连通,螺旋干化机另一端的侧面设置有固体物出口及气体出口,螺旋干化机的中部位于烟道内;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螺旋干化机的驱动轴相连接。
污泥仓的底部出口经污泥泵与振动筛的入口相连通。
还包括冷凝器、排气风机及气体净化器;气体出口与冷凝器的放热侧入口相连通,冷凝器的放热侧出口经排气风机与气体净化器的入口相连通
还包括皮带输送机;固体物出口与皮带输送机相连通。
皮带输送机的出口与外界的燃煤锅炉制粉系统相连通。
冷凝器的冷凝水出口与外界的工业水箱相连通。
当烟道内的烟气温度较低或者污泥的含水率较高时,则通过降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转速,以增加污泥的干燥时间。
当烟道内的烟气温度较高或者污泥的含水率较低时,则通过增加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转速,以减少污泥的干燥时间。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利用锅炉余热干化污泥的系统在具体操作时,螺旋干化机的中部位于烟道内,污泥在螺旋干化机中挤压及输送过程中,与烟道内的烟气换热进行干化,即利用锅炉的余热干化污泥,避免抽取高品质的烟气及蒸汽,实现能量的合理利用,经济性较好,实现节能减排。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污泥仓、2为污泥泵、3为振动筛、4为驱动电机、5为烟道、6为螺旋干化机、7为冷凝器、8为排气风机、9为气体净化器、10为皮带输送机。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7550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