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圆形基坑逆作滑模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065417.2 | 申请日: | 2021-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384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07 |
发明(设计)人: | 龚振宇;胡如成;张文涛;杜学才;张细宝;胡开富;杨红霞;李谷阳;雷波;向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五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E02D15/00 |
代理公司: | 长沙睿翔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37 | 代理人: | 周松华;孙建霞 |
地址: | 410205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圆形 基坑 逆作滑模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岩土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圆形基坑逆作滑模及其施工方法。本发明全套滑模模板采用厚度δ=10mm钢板制作,面板用[80×43×5mm的槽钢作为加劲肋,整个模板的重量主要通过穿心油缸控制钢绞线上升、下降将模板荷载传递给提升支架,提升支架固定在基坑口冠梁上,因此模板整个荷载由冠梁承担;中心测量利用重垂线测量,观察模体的水平位移,水平测量利用水准管原理,在模体上布置透明胶管,充水固定在模体上进行水平度观测。本发明能够实现圆形逆作基坑的快速施工,比传统的木模板具有高效、快速、美观及节约等多个方面的优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岩土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圆形基坑逆作滑模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滑模施工技术开始逐渐兴起,到四十年代中期国外各国的滑模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使用手动的滑模设备进行滑模施工,到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广泛推广并应用滑模施工技术。
近些年随滑模施工技术及滑模设备不断改进提升,滑模技术得到了快速推广,包括工业建筑中的贮煤仓、烟囱等结构和民用高层、超高层建筑。滑模施工的工艺也多种多样,如在大型工程中较常使用的横向滑模施工工艺以及液压爬模施工工艺等,这些多元化施工工艺的应用为滑模施工技术的成长发展提供了丰饶的土壤。
但目前滑模施工大部分仍以向上施工为主,以爬升为主,对于逆作向下的滑模施工方法,施工难度大,仍无合理可靠的技术方法可以借鉴。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圆形基坑逆作滑模及其施工方法,目的是通过滑动的模板替代传统的固定式模板,减少拆卸、组装模板的工序,优化了整个施工过程,保障安全的前提条件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缩短工期。
本发明的圆形基坑逆作滑模,采用组合模板结构,整圈模板结构由12片模板组成,在脱模位置对称设两片模板为脱模片,其余模板按两片为一组,用螺栓连接组合为5大扇组合模板,各扇铰接部位通过张拉丝杠调节成整圈固定环状结构;沿基坑口冠梁周圈均匀布置有提升系统,通过液压系统控制提升系统,控制滑模的提升和下降。
所述的模板采用厚度δ=10mm钢板制作,面板用[80×43×5mm的槽钢作为加劲肋,转角部位用厚度δ=10mm钢板作为边幅板;模板组合高度选4m,锥度按5mm控制,在半径方向模板上口大于设计尺寸2.5mm,下口小于设计尺寸2.5mm。
所述的提升系统包括提升支架和滑升千斤顶,其中提升支架主要由32#工字钢制成,厚度δ=20mm及10mm钢板进行结构加固,采用“一字”悬臂梁,悬出端部又通过预埋拉杆支撑形成稳定的三角结构支架。
所述的液压系统是自动调平液压控制台。
本发明的圆形基坑逆作滑模施工方法,包括下述顺序进行的施工步骤:
(1)混凝土浇筑:
按以下顺序进行:就位-下料-平仓振捣-脱模-提升或下放-钢筋绑扎-就位-下料;
其中下料要求对称均匀;施工按分层30cm一层进行,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经常变换振捣方向,并避免直接振动爬杆及模板,振捣器插入深度不得超过下层混凝土内50mm,模板提升或下放时停止振捣;滑模提升或下放根据具体根据施工情况确定合理的提升速度,初次模板初次滑升要缓慢进行,并在此过程中对提升系统、液压控制系统、模板变形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待一切正常后方可进行正常浇筑和滑升,平稳提升和下放速度控制在100~180mm/min范围内,最优的速度为150mm/min。
(2)滑模脱模:
从下往上,对称松两片脱模片连接丝杠,观察脱模片与混凝土粘结情况,再对称拉松各扇模片丝杆,脱模过程中适当提升油顶辅助作业。
(3)滑模提升和下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五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铁五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6541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