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城市复杂环境下大跨双连拱隧道开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62391.6 | 申请日: | 2021-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2294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发明(设计)人: | 李利强;白柱;陈栋;汶帅飞;范新阳;冯欢;刘朋;高智龙;吴腾;张旭祥;汶文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一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14 | 分类号: | E21D9/14;E21D11/10;E21D19/04 |
代理公司: | 宝鸡市新发明专利事务所 61106 | 代理人: | 李雯 |
地址: | 721000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城市 复杂 环境 下大跨 双连 隧道 开挖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市复杂环境下大跨双连拱隧道开挖方法,包括:开挖三导洞,采取中导洞先行,左右侧导洞拉开步距跟进的方式进行三导洞的开挖;三导洞开挖完成后,浇注左导洞的左侧墙、右导洞的右侧墙和中导洞的中隔墙;左侧墙、右侧墙和中隔墙浇注完成后,对双连拱隧道的正洞采用上台阶CD工法贯通方式先施工,再对中下台阶后施工的方式进行开挖,其中,正洞开挖时初期支护的支撑点均在左侧墙、右侧墙和中隔墙上。采用先贯通正洞上台阶,同时施作初期支护,使其形成连拱盖隧道结构,然后开挖中台阶和下台阶的施工方法合理,保证了施工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暗挖双连拱隧道开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城市复杂环境下大跨双连拱隧道开挖方法。
背景技术
城市复杂环境下,下穿城市主干道大跨双连拱隧道矢跨比很小,断面比较扁平,土体特别容易沿节理方向剪短或者张开,破坏区域大,通常的承载拱较难形成。故采用三导洞开挖方法增加正洞落拱承载力,以满足正洞开挖安全稳定。根据国内目前的施工技术现状,大跨度双连拱隧道施工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三导洞法和中导洞法,Ⅴ级围岩下主洞开挖多为临时中隔壁法、双侧壁导坑法、三台阶七步法等。
但常见三导洞大跨双连拱隧道中对正洞纵向开挖间距分析较少,不能兼顾解决地质条件差、大跨度、上跨城市主干道安全性要求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城市复杂环境下大跨双连拱隧道开挖方法。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城市复杂环境下大跨双连拱隧道开挖方法,包括:
步骤(1):开挖三导洞,采取中导洞先行,左右侧导洞拉开步距跟进的方式进行三导洞的开挖;
步骤(2):三导洞开挖完成后,浇注左导洞的左侧墙、右导洞的右侧墙和中导洞的中隔墙;
步骤(3):左侧墙、右侧墙和中隔墙浇注完成后,对双连拱隧道的正洞采用上台阶CD工法贯通方式先施工,再对中下台阶后施工的方式进行开挖,其中,正洞开挖时初期支护的支撑点均在左侧墙、右侧墙和中隔墙上。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在进行三导洞开挖时,中导洞与左侧导洞至少拉开30m步距后,左侧导洞进行开挖,右侧导洞与左侧导洞至少拉开30m步距后,右侧导洞进行开挖;或中导洞与右侧导洞至少拉开30m步距后,右侧导洞进行开挖,左侧导洞与右侧导洞至少拉开30m步距后,左侧导洞进行开挖。
进一步地,采用上下台阶法开挖三导洞,且上台阶至少施工3m后再进行下台阶的施工。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上台阶施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1):首先对双连拱隧道任意一个正洞上台阶的外侧进行开挖,并施工第一层初期支护和临时支撑,且第一层初期支护的支撑点在所述左侧墙或所述右侧墙上;
步骤(3.2):所述步骤(3.1)施工一定的步距后,对双连拱隧道未开挖的另一个正洞上台阶的外侧进行开挖,并施工第一层初期支护和临时支撑,且第一层初期支护的支撑点在所述左侧墙或所述右侧墙上;
步骤(3.3):所述步骤(3.2)进行的同时,对双连拱隧道任意一个正洞上台阶的内侧进行开挖,并施工第一层初期支护,且第一层初期支护的支撑点在中隔墙上;
步骤(3.4):所述步骤(3.2)和步骤(3.3)施工一定的步距后,对双连拱隧道的另一个正洞上台阶的内侧进行开挖,并施工第一层初期支护,且第一层初期支护的支撑点在中隔墙上;
步骤(3.5):重复步骤(3.1)~(3.4),使得双连拱隧道正洞的上台阶贯通。
进一步地,同一个正洞的外侧和内侧施工时步距≥2m;两个正洞的外侧施工时步距≥2m;两个正洞的内侧施工时步距≥2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一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一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6239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