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秸秆碳化的工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56310.1 | 申请日: | 2021-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364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发明(设计)人: | 董新宇;王保强;李春日;韩志全;郑万喜;张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美丽山水生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B53/02 | 分类号: | C10B53/02;C10B57/10;B01D46/00;F23G7/06;F23J15/0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创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67 | 代理人: | 张力元 |
地址: | 110000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秸秆 碳化 工艺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秸秆碳化的工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秸秆预处理、秸秆高温碳化处理、废气预处理、废气废热利用和废气燃烧利用,将碳化秸秆与RDF在煤气发生炉内进行处理,生成可使用的燃气。本发明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不会向外排出废气,能对废气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吸收处理,并将废气中的可燃气进行利用,回收废气重新燃烧的方式使碳化炉能够稳定热量,在外部加热两个小时后便可无需加热,同时还可以正常运作4至5小时,保持炉内温度在1300度,节约资源的同时节省成本,对废气中的废热进行合理的换热,实现对废热的有效回收,并且对最终燃烧所产生的余热气体通过管道回收另作他用,起到对热量合理利用,节省能源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秸秆碳化工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秸秆碳化的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秸秆利用率为42.3%,其中大部分未经过加工处理,而通过合理方法处理的秸秆利用率仅为3%。农业废料等生物质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农民增收、节约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掠夺式开发利用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十分重视,近些年来严格管制秸秆焚烧同时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方案,而秸秆炭化机也是处理秸秆的新出路;秸秆炭化是将秸秆经烘干或晒干、粉碎,然后在制炭设备中,经干燥、干馏、冷却等工序,将松散的秸秆制成木炭的过程。由于干馏是秸秆炭化的核心工艺,所以也有人用秸秆干馏代指秸秆炭化。通过秸秆炭化生产的木炭可称为秸秆木炭或秸秆炭。由于秸秆炭化与传统的木炭烧制法不同,它以机械加工为主要手段,因而秸秆木炭又被称为机制秸秆木炭或机制木炭。由于秸秆炭化拓展了木炭生产的原料来源,所以有人把以秸秆、木材等生物质为原料通过机械干馏而制取的木炭统称为生物质木炭,简称为生物炭。
目前的秸秆碳化制备工艺,其在对碳化秸秆的制备时,对能量的利用率很低,产生大量的热能无法利用,直接消散会直接增加成本,并且在秸秆碳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有害气体不经处理直接排放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气体中含有的可燃气不经利用直接排出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为此现提出一种秸秆碳化的工艺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秸秆碳化工艺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秸秆碳化的工艺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秸秆碳化的工艺方法,所述工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秸秆预处理:将秸秆进行粉碎干燥,将粉碎干燥后的秸秆进行压实成块处理;
S2秸秆高温碳化处理:将秸秆成批次放入到秸秆高温碳化炉内,通过燃气对秸秆进行加热,使秸秆干燥热分解,形成碳化秸秆和废气;
将碳化秸秆与RDF在煤气发生炉内进行处理,生成可使用的燃气;
S3废气预处理:采用气体输送管道将废气进行输送,并在输送过程中通过粉尘过滤器实现对废气中的粉尘进行回收处理;
S4废气废热利用:将经过粉尘处理的废气输送到换热器内,实现与换热器内的冷却水的热量交换,实现对废气废热利用,并对废气进行冷却;
S5废气燃烧利用:经管道将冷却后的废气输送到秸秆高温汽化炉处,对废气进行点燃,实现对秸秆高温汽化炉的燃料补给。
优选地,所述S2中生成的废气中含有大量可燃气和含硫粉尘等,并且废气汽化过程中吸收有大量的热能。
优选地,所述S3中对废气处理时,粉尘过滤器能实现对含硫粉尘的吸收,能吸收废气中大量的粉尘。
优选地,所述S4中经换热器作用后的冷却水会吸收大量废气热量,被加热后的冷却水可通过管道回收进行利用。
优选地,所述S5中废气在燃烧后产生的余热气体经管道进行回收另作他用,实现对热量的回收利用。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美丽山水生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辽宁美丽山水生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563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