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厂房管理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56114.4 | 申请日: | 2021-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6728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31 |
发明(设计)人: | 蔡丹迎 | 申请(专利权)人: | 蔡丹迎 |
主分类号: | G05B19/418 | 分类号: | G05B19/418;A62C37/00;F24F11/89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4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数据 智能 厂房 管理 方法 系统 | ||
本申请涉及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厂房管理方法及系统,其系统包括安保模块,用于对厂房出入口进行管控对进出厂房的人员进行身份认证,对厂房内部进行监控,并对异常状况进行报警;环境调节模块,用于对厂房内光照参数和温湿度参数进行检测和调节;除尘模块,用于对进人厂房的人员和货物进行除尘操作,并对厂房内部进行持续循环除尘;服务器模块,用于根据管理人员指令对安保模块、环境调节模块和除尘模块进行调控,还用于对企业人员身份信息进行录入、管理和储存;所述安保模块、环境调节模块和除尘模块均与服务器模块通信连接。本申请通过服务器模块的统筹管理实现了对厂房的环境和安保进行智能化、精细化的管控,具有提高生产效率、管理效率和节约能源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制造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厂房管理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现阶段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在这个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型企业感受到了重重压力,企业开始走上了转型和变革之路,企业的生产模式由大批量标准化低利润的产品逐渐转变为小批量个性化高利润的产品。
电子设备是指由集成电路、晶体管、电子管等电子元器件组成,应用电子技术(包括)软件发挥作用的设备,包括电子计算机以及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数控或程控系统等。电子工业是制造电子设备、电子元件、电子器件及其专用原材料的工业部门。主要生产电子计算机、电视机、收音机和通信、雷达、广播、导航、电子控制、电子仪表等设备,生产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印刷电路板,接插元件和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等器件,以及高频磁性材料、高频绝缘材料、半导体材料等专用原材料。
电子设备加工因其工序的严谨和精密性对其加工环境具有一定需求。生产环境与电子产品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合适的生产环境,可以提高产品的性能、成品率及可靠性,否则会对产品生产造成较大的影响。主要的环境要求有:空气洁净度要求、厂房照明亮度的需求和厂房恒温恒湿需求。具备良好适宜环境的加工厂房能够有效提高产品的性能、成品率及可靠性。并且因为电子产品的原料和成品均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对于厂房的安保方面也具有较高的需求。而现有的厂房往往采取简单的门禁或者监控设备对厂房出入口进行管控,再通过空调对厂房内进行降温,难以对厂房的环境和安保达到智能化、精细化的管控,容易出现生产效率低,管理混乱和浪费能源的现象。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现有的电子加工厂房缺乏对环境和安保进行智能化、精细化的管控,容易出现生产效率低,管理混乱和浪费能源的现象。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现有的电子加工厂房缺乏对环境和安保进行智能化、精细化的管控,容易出现生产效率低,管理混乱和浪费能源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厂房管理方法及系统。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厂房管理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厂房管理系统,包括:
安保模块,用于对厂房出入口进行管控对进出厂房的人员进行身份认证,对厂房内部进行监控,并对异常状况进行报警;
环境调节模块,用于对厂房内光照参数和温湿度参数进行检测和调节;
除尘模块,用于对进人厂房的人员和货物进行除尘操作,并对厂房内部进行持续循环除尘;
服务器模块,用于根据管理人员指令对安保模块、环境调节模块和除尘模块进行调控,还用于对企业人员身份信息进行录入、管理和储存;
所述安保模块、环境调节模块和除尘模块均与服务器模块通信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蔡丹迎,未经蔡丹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5611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