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外感热病辅助决策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51801.7 | 申请日: | 2021-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205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2 |
发明(设计)人: | 苏芮;刘清泉;马自腾;王烁;郭玉红;王玉贤;徐霄龙;李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
主分类号: | G16H50/20 | 分类号: | G16H50/20;G16H50/70;G06F16/33;G06F16/35;G06F16/36;G06K9/62;G06N3/04;G06N3/08;G06F40/237;G06F40/284;G06F40/289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 11388 | 代理人: | 冯梦洪 |
地址: | 10001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真实 世界 数据 外感 热病 辅助 决策 系统 | ||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外感热病辅助决策系统,包括:系统模块,包括退出系统子模块、用户信息维护子模块;数据库,其利用分组信息维护原则对案例检索过程所涉及到的各个特征信息进行维护,该模块中的每个分组信息实现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查询;编码库,其生成案例编码信息,该模块采用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AI模型,基于案例库中的案例语料进行学习,并将案例库中的案例转换为案例编码用于案例检索算法中的特征输入;同时,基于已生成的案例编码计算得到案例库中每个特征客观权重;决策推理模块,其基于输入目标案例从案例库中检索出K条于目标案例最相似的原始案例,其中涉及主观权重修正与相似性算法;帮助模块,其提供关于本系统的简介信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外感热 病辅助决策系统。
背景技术
中医防治感染性疾病拥有丰富的经验,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作为中医辨 证论治的重要理论基础,都是古人在长期与外感热病抗争过程中形成的。肺 系外感热病发病率亦极高,发病迅速、病程较短,且由于病原体和患者体质 的差异,肺系外感热病往往出现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如不及时控制,可能发 生变证,特别是合并慢性疾病的患者常处于寒热错杂、本虚标实、正邪交争 的病理状态,使临床医生的诊治非常棘手。中医外感热病分为伤寒和温病两 大体系,伤寒温病的治法始异而终同:伤寒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入阳明后 皆化为温,所以伤寒之邪入里后的证候表现同温病是一致的,伤寒所用大、 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以及柴胡汤等著名方剂也被广泛应用与温病。而外感 热病初期则要中风、伤寒、温病分治,太阳伤寒法当辛温散寒解表,倘若误 用寒凉则至气机闭塞,热邪不得外达;温病初期法当辛凉解表,误用辛温则 伤津耗液,燥热内生。中医认为肺为清虚之地,娇嫩之脏,邪气内侵,遇寒 则寒,伤热则热,故易见寒热错杂、本虚标实、表里同病、气机逆乱之证。 伤寒误用寒凉伤害人体阳气;温病误用辛温则耗伤津液;湿邪缠绵,临床表现 变化多端,可寒化、热化;疫毒之邪首先犯肺,顺传阳明,逆传心包,治疗 不及时或失治误治都会导致危重症的发生;故外感热病遣方用药的特点与内 伤杂病不同,用药需更为精准,药味数量往往更少,单味药剂量往往更大, 要求医生深入理解并灵活应用温病、伤寒理论,并且熟练掌握药物的性质和 作用特点。内伤杂病用药品过多或无大害,例如,健脾多用白术,也可以同 时使用山药、扁豆莲肉、大枣;又如补肾多用熟地,也可同时使用枸杞、菟 丝、苁蓉、首乌、芡实、杜仲等,可见补药不厌多,内伤杂症用药过繁亦为 害尚浅。而外感热病则不然,如葛根为治疗外感热病十分平和的药品,若邪 在太阳,加之太早则会引邪入阳明;又如葛根与白芷均属阳明散剂,但白芷 温散,葛根凉散,白芷散阳明风寒之邪,葛根散阳明温热之邪,若温邪之在 阳明,用葛根的同时再用白芷,必然难以奏效,可见外感热病的用药与内伤 杂病不同,处方更为精准,每味药物都要针对邪气的寒热属性和侵袭部位有 的放矢。正如清.刘松峰所述:“需按其脉症,真知其邪在某经,或表或里, 并病合病,单刀直入,批隙导,多不过五六味而止”。另外,肺系外感热病 由外感六淫或疫毒之邪引起,主要侵犯肺部,且由于病原体、人体体质、气 候以及地域的差异导致同一种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的人群中出 现不同的症候表现,可见,外感热病发病的不确定性和临床表现的多样性都 对临床医生的辨证论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肺系外感热病在遣方用药方 面应重视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体系相统一,在外感热病理论 指导下灵活遣方用药。准确的辨证和正确的中医药干预是缩短肺系外感热病 病程、减少重症发生的关键,传统教科书较为刻板的“按病分型”的诊断模 式难以应对肺系外感热病错综复杂的发病特征。各级临床中医医生对肺系外 感热病的诊疗水平尚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低年资医生往往难以有效的将伤寒、温病理论融会贯通来思考肺系外感热病的发病,导致辨证不够准确,遣 方用药缺乏理论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临床疗效的发挥和经验的传 承,肺系外感热病领域有效的继承和发扬名老专家经验显得尤为迫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未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518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