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超声法制备微晶流态冰的方法及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111047687.0 | 申请日: | 2021-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651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2 |
发明(设计)人: | 吕飞;胡亚男;丁玉庭;张建友;涂存祯;王彦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C1/00 | 分类号: | F25C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黄美娟;朱思兰 |
地址: | 310014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超声 法制 备微晶流态冰 方法 设备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超声法制备微晶流态冰的方法及设备,本发明使用棕榈油作为乳状制冰溶液的原料,结合超声辐射的低频高功率的空化效应,获得的冰晶颗粒细小、不易粘附器壁,并且乳状液流态冰在完全融化后经过冷却、超声等仍可重新形成流态冰;本发明实现了“乳状液降粘附性‑超声波促晶成核”的制冰高效协同作用,由该方法获取的流态冰流动性及换热性能等良好,且对整体制冰系统要求较低,可改善冰堵塞问题、提高制冰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流态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超声法制备微晶流态冰的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流态冰作为一种典型的相变蓄冷介质,具有冰晶细小、颗粒圆润、冷却速度快、流动性能好等优点,在食品保鲜中可用于快速冷却食品,抑制腐败微生物的生长,并且不破坏食品的表皮层面,可有效地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货架期,在未来的食品冷链物流中存在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在实际制冰过程中,由自来水、纯净水、去离子水生成的冰晶呈针尖状,颗粒较大,易粘附于制冰容器内壁而造成冰堵。此外,制冰过程中普遍存在过冷现象,即将实际制冰温度降低到理论温度以下才开始发生结晶,制冰溶液的过冷状态不稳定,易提前解除而不能稳定制冰,导致制冰效率下降,极大增加了能耗,阻碍了流态冰技术走向成熟。
为了降低最大过冷度、促进冰晶成核,改善流态冰晶颗粒的形状和尺寸,避免冰晶粘附器壁,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在制冰溶液中加入醇类物质、表面活性剂、纳米金属氧化物或者这几种物质复配的多元添加剂。
选用醇类物质作为添加剂,如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等,会降低制冰溶液的凝固点,需要更低的制冷剂温度,从而增大了制冰能耗;另外,醇类水溶液制备得到的流态冰大多呈枝状,在后续输送和储存过程中,流态冰晶容易发生熟化或团聚,导致冰晶直径增大,流动性能较差。
选用表面活性剂作为添加剂,如司盘-80、吐温-20、吐温-80等,可制取获得晶体圆润、柔软絮状的流态冰,但加入后会让流态冰粘度变大,易附着制冰器内壁,不易流动且在后续流通中不易保存。
选用纳米金属氧化物作为添加剂,如氧化铜、氧化铝、二氧化钛等氧化纳米粒子,添加剂中的微粒与基体之间具有较好的润湿效果,通常用作成核剂,并且同时具备较强的亲水性、量子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在流态冰制取过程中,可降低制冰溶液的过冷度,促进冰晶快速成核,但因其属于金属类氧化物具有危害性,不宜应用于食品保鲜方面。
同时选用醇类物质、纳米金属氧化物或表面活性剂作为复配添加剂,可降低过冷度、细化冰晶,然而在过冷水状态时难以维持稳定,易分散解除过冷态,同样出现冰堵现象难以稳定出冰,制冰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超声法制备微晶流态冰的方法及设备。本发明使用食用油作为乳状制冰溶液的原料,结合超声辐射的低频高功率的空化效应,获得的冰晶颗粒细小、不易粘附器壁,并且乳状液流态冰在完全融化后经过搅拌、冷却等仍可重新形成流态冰。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超声法制备微晶流态冰的方法,所述方法为:
(1)将聚甘油蓖麻醇酯(PGPR)添加到油相中,使用磁力搅拌器以400~600rpm搅拌4~5min,然后加入水相,利用高速均质器在600~900rpm下混合15~20min,得到粗乳液;
所述油相的组成为:体积分数50~70%棕榈油、体积分数30~50%中链甘油三酯(MCT);
所述水相为去离子水;
基于油相和水相的总体积,油相体积占比10~30%,水相体积占比70~90%;
所述聚甘油蓖麻醇酯的体积为油相和水相总体积的3~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476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