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融合多特征信息的加权图卷积神经网络评分预测模型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42055.5 | 申请日: | 2021-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074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7 |
发明(设计)人: | 宋玉蓉;史宇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9/62 | 分类号: | G06K9/62;G06N3/04;G06N3/08;G06F17/16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姚姣阳 |
地址: | 21002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融合 特征 信息 加权 图卷 神经网络 评分 预测 模型 | ||
1.一种融合多特征信息的加权图卷积神经网络评分预测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建立用于提取用户特征的加权图卷积神经网络用户模型,所述加权图卷积神经网络用户模型输出用户潜在特征向量矩阵U;
步骤2:建立用于提取项目特征的加权图卷积神经网络项目模型,所述加权图卷积神经网络项目模型输出项目潜在特征向量矩阵V;
步骤3:将所述步骤1中的用户潜在特征向量矩阵U和所述步骤2中的项目潜在特征向量矩阵V进行连接,得到连接矩阵,将所述连接矩阵输入到评分预测模型中的多层感知机中,得到用户对项目的预测评分;
步骤4:将步骤3得到的预测评分与实际评分进行对比,通过优化函数对步骤3中的所述多层感知机的参数进行优化,以更新所述评分预测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融合多特征信息的加权图卷积神经网络评分预测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具体包括:
步骤11:获取用户对项目的历史评分数据,设m个用户对n个项目的评分矩阵为R,R∈Rm×n,评分取值为{1,2,…,I},I为最大评分数,所述评分矩阵R中行向量为每个用户对全部项目的评分,对用户未评分的项目以0填充;
步骤12:建立用于提取用户特征的加权图卷积神经网络用户模型;
步骤13:建立所述加权图卷积神经网络用户模型的用户特征矩阵Xu,并输入所述加权图卷积神经网络用户模型;
步骤14:建立用户相似度矩阵并作为用户邻接矩阵Au,并输入所述加权图卷积神经网络用户模型,所述用户邻接矩阵Au∈Rm×m;
步骤15:通过图卷积函数得到用户潜在特征向量矩阵U。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融合多特征信息的加权图卷积神经网络评分预测模型,其特征在于:步骤13中所述用户特征矩阵Xu的构建具体步骤为:
步骤131:引入基于用户兴趣变化的时间加权函数:
其中,函数自变量t为用户对项目的当前评分时间和参考时间的时间间隔,参数Tmax为用户对项目最新评分时间和参考时间的时间间隔,参数Tmin为用户对项目最早评分时间和参考时间的时间间隔;
步骤132:利用用户对项目评分时间通过时间加权函数f(t)对所述评分矩阵R进行修正,实现评分按时间衰减以此反应用户的兴趣变化,修正公式:
r′ij=f(t)·rij
其中,f(t)表示用户i在t时刻对项目j的评分时间权重,rij表示用户i对项目j的初始评分,得到用户—项目修正评分矩阵R1;
步骤133:将步骤132中的用户—项目修正评分矩阵R1作为用户特征进行编码,生成的低维嵌入向量作为用户图卷积层的输入,采用的编码函数为:
其中,是待学习的用户编码矩阵,得到用户特征矩阵Xu。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融合多特征信息的加权图卷积神经网络评分预测模型,其特征在于:步骤14中作为输入邻接矩阵的用户相似度矩阵Au的构建具体步骤为:在用户同质图中,用户节点ni和nj之间的连接边的权值由他们的相似度来确定且不考虑连边的有向性,已知节点ni和nj之间的相似度αij,从而可知邻接矩阵Au
其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融合多特征信息的加权图卷积神经网络评分预测模型,其特征在于:通过图卷积函数得到所述用户潜在特征向量矩阵U:
其中,是加权图卷积神经网络用户模型的标准化对称邻接矩阵,且W0、W1是参数矩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邮电大学,未经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42055.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设备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介质、信息复制装置和信息复制方法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设备、信息重放设备、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以及信息重放设备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回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和信息回放设备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装置
- 信息终端,信息终端的信息呈现方法和信息呈现程序
- 信息创建、信息发送方法及信息创建、信息发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