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透明聚酰胺纤维/玻璃纤维混合丝、混编布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36937.0 | 申请日: | 2021-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480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07 |
发明(设计)人: | 李园平;徐强;刘修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CIBT美国公司;凯赛(太原)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山西合成生物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2G3/04 | 分类号: | D02G3/04;D03D15/283;D03D15/267;D03D15/47;D03D15/547;D03D15/57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明 聚酰胺纤维 玻璃纤维 混合 混编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透明聚酰胺纤维/玻璃纤维混合丝,所述混合丝包括25‑75%透明聚酰胺纤维和25‑75%的玻璃纤维;所述混合丝由透明聚酰胺纤维和玻璃纤维混合制得。还公开了一种透明聚酰胺/玻璃纤维混编布,所述混编布由透明聚酰胺纤维、玻璃纤维以及透明聚酰胺纤维/玻璃纤维混合丝中任意一种或两种混编制得。混合丝、混编布拥有较高的玻纤含量,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显著、玻纤分布均匀且透明度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明聚酰胺纤维/玻璃纤维混合丝、混编布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酰胺纤维是世界上最早投入工业化生产的合成纤维之一,产量在合成纤维中居第二位。它以聚酰胺为原料,经熔融纺丝制得,并广泛的应用于服用、家用及工业用等领域。其具有较低的密度,断裂强度高,伸展大,回弹性和耐疲劳性优良,同时弯曲模量和相对弯曲刚度小,纤维相对柔软,吸湿性在合成纤维中仅次于维纶,染色性在合成纤维中属较好。
玻璃纤维是一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高强度、耐高温、绝热、耐腐蚀等优良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基础建设、医疗卫生、环保能源能等众多的领域,并在全球得到了人所共知的快速发展。
混合纤维材料通常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纤维构成的材料,与玻璃纤维混合的纤维可以是热塑性塑料纤维、金属纤维、碳纤芳纶纤维等。玻璃纤维虽然功能优异,在许多特定场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缺点是性脆,耐磨性差。混合其它纤维后,可结合各组分的优点,在性能上互补,提高产品的总体性能,为进一步增强复合材料创造良好的条件。随着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推进,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各行业、各领域对高性能复合材料的需求愈加迫切,对复合材料的性能提出更高更复杂的要求,因此在制造工艺和装备技术在不断提升的同时,多样化的增强材料也层出不穷,混合纤维材料应运而生。
因此,为了使混合纤维材料能够适应更多复杂的使用场合,拓宽使用温度、降低吸水影响、增加轻量化以及透明度,很有必要设计开发一种强度高、含水率低、透明度高的混合纤维产品。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现有混合纤维材料的性能、拓宽使用场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透明聚酰胺纤维/玻璃纤维混合丝、混编布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通过将生物基聚酰胺纤维和玻璃纤维共纺成混合丝、再混编成布,可以弥补玻璃纤维本身性能的不足,克服热塑性树脂浸渍困难的问题;混编布也可以作为制备更加多样化复合材料的原料。本发明复合成型材料混合丝、混编布拥有较高的玻纤含量,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显著、玻纤分布均匀且透明度高。
本发明聚酰胺树脂玻璃化温度参考标准ISO 11357方法检测;热变形温度参考标准ISO 75在1.8MPa条件下检测;透光率参考方法ASTM D1003检测;缺口冲击强度参考方法ISO 180检测;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参考方法ISO 178检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之一:一种透明聚酰胺纤维/玻璃纤维混合丝,所述混合丝包括25-75%透明聚酰胺纤维和25-75%的玻璃纤维;所述混合丝由透明聚酰胺纤维和玻璃纤维混合制得。所述百分比是质量百分比。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透明聚酰胺纤维和玻璃纤维的质量比为1:0.33-3,例如1:1、1:2。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透明聚酰胺纤维由透明聚酰胺树脂经纺丝获得。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透明聚酰胺树脂的相对粘度为1.5-3.5,进而优选为2.3-2.7;含水率≤5000ppm,进而优选为≤1500ppm;和/或,
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30-160℃,优选为145-155℃,例如150℃;和/或,
热变形温度(1.8MPa)为130-160℃,优选为145-155℃,例如150℃;和/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CIBT美国公司;凯赛(太原)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山西合成生物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CIBT美国公司;凯赛(太原)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山西合成生物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369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传感器模组
- 下一篇:一种新型烃类蒸汽转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