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碳硼烷杂化硅氧烷-聚氨酯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036323.2 | 申请日: | 2021-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889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5 |
发明(设计)人: | 暴利军;刘善友;林宏;朱晔;郝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内蒙合成化工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8G18/65 | 分类号: | C08G18/65;C08G18/61;C08G18/32;C08G18/10;C08L75/04;C09J17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10076 内蒙***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碳硼烷杂化硅氧烷 聚氨酯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碳硼烷杂化硅氧烷‑聚氨酯的制备方法。步骤:1)在氮气条件下,将二烷氧基硅烷与去离子水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缩聚反应数小时后,得到末端为烷氧基的硅氧烷齐聚物,继续加入双羟基碳硼烷保持75℃下进行醇解反应数小时,升温至85℃蒸出缩聚副产物醇类,获得端基为羟基的碳硼烷杂化硅氧烷齐聚物为A组分;2)将异氰酸酯溶于四氢呋喃溶剂中,加入小分子多元醇,在80℃下反应2 h,旋蒸除去四氢呋喃得到B组分;3)将A组分和B组分按一定质量比混合,加入有机锡类催化剂,搅拌均匀后得到碳硼烷杂化硅氧烷‑聚氨酯。本发明制备材料固化过程中安全环保、固化温度低、不产生环境污染的气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耐高低温高分子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碳硼烷杂化硅氧烷-聚氨酯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氨酯是由德国化学家Otto Bayer教授及其同事于1937年首次合成的,又称为聚氨基甲酸酯,是指分子链中氨基甲酸酯基团(-NHCOO-)或脲基团(-NHCOONH-)重复排列的大分子。聚氨酯用途广泛,性能优异,利用不同的单体可以合成出性能迥异的聚氨酯产品。硅橡胶中的化学键均具有较高的键能及分子链处于较高的氧化状态,如Si-O键的键能为451kJ/mol,大大高于C-O键的键能358kJ/mol,Si-C键的键能为324kJ/mol,明显高于C-C键的键能306kJ/mol,这使得硅橡胶具有极为突出的耐热性和耐氧化性。
碳硼烷是由碳原子、硼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二十面体的笼状结构,其特殊的空间结构和电子特性,使碳硼烷具备良好的耐水性能、耐化学性能和耐热稳定性能,其中优异的耐热性能尤其被受关注。将碳硼烷引入到硅氧烷-聚氨酯结构中,可以显著的提高材料的耐热稳定性。
聚硅氧烷-聚氨酯嵌段共聚物是一类很有发展前途的高分子材料。从分子链段结构看,有机硅链段可提供优异的热稳定性、介电性、柔韧性、耐水性、透气性及生物相容性;聚氨酯链段则可提供良好的力学性能、耐磨性、耐油特性等。因此,这种材料兼具聚硅氧烷和聚氨酯二者的优异性能,表现出良好的耐水性、低温柔顺性、表面富集性、介电性和优良的生物相容性。既克服了聚硅氧烷机械性能差的缺点,也弥补了聚氨酯耐候性差的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碳硼烷杂化硅氧烷-聚氨酯的制备方法,既能耐高温,又耐化学介质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可用于耐高温胶粘剂、耐高低温复合材料、空间环境和深海探测等极端领域用材料的研制。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碳硼烷杂化硅氧烷-聚氨酯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1)、在氮气氛围下,将二烷氧基硅烷与去离子水在70~80℃下进行缩聚反应5~8小时后,得到末端为烷氧基的硅氧烷齐聚物,继续加入双羟基碳硼烷保持70~80℃下进行醇解反应5~8小时,升温至80~90℃蒸出缩聚副产物醇类,获得端基为羟基的碳硼烷杂化硅氧烷齐聚物,所述二烷氧基硅烷、去离子水、双羟基碳硼烷的摩尔比为(n+1)*m:nm:m+1,其中5≤n≤20,1≤m≤5;
2)、将异氰酸酯溶于四氢呋喃溶剂中,加入小分子多元醇,在70~90℃下反应2h,旋蒸除去四氢呋喃得到B组分,所述异氰酸酯、小分子多元醇的摩尔比为(2~4):(0~1),四氢呋喃质量为异氰酸酯与小分子多元醇总质量的5倍;
3)、将A组分和B组分按质量比1.86~28.17∶1混合,加入有机锡类催化剂,搅拌均匀后得到碳硼烷杂化硅氧烷-聚氨酯,所述有机锡类催化剂为树脂总质量的0.1~1%。
进一步地,所述1)中的二烷氧基硅烷为:
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1)中的双羟基碳硼烷为:
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1)中端基为羟基的碳硼烷杂化硅氧烷齐聚物的分子结构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内蒙合成化工研究所,未经内蒙合成化工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363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动需求响应调节的电力储能控制
- 下一篇:一种工程造价现场测绘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