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离式监测相机有效
申请号: | 202111034390.0 | 申请日: | 2021-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948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8 |
发明(设计)人: | 于淼;杜洋;徐亮;耿志卿;陆希;张玉花;张恒;张旭光;褚英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N23/50 | 分类号: | H04N23/50;G01C1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 31334 | 代理人: | 李佳俊;郭国中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离 监测 相机 | ||
本发明提供了深空探测技术领域的一种分离式监测相机,包括分离装置、拍摄相机以及探测器,探测器上固定设置第一解锁装置,第二解锁装置与拍摄相机固定设置;第二解锁装置包括充气连接杆和固定板,第一解锁装置另一侧与固定板固定设置,充气连接杆折叠设置在拍摄相机与固定板之间;拍摄相机与探测器第一次分离,第二解锁装置与拍摄相机断开连接,充气连接杆从折叠状态展开,拍摄相机通过展开状态的充气连接杆与固定板保持一定距离固定设置;拍摄相机与探测器第二次分离,第一解锁装置与第二解锁装置断开连接,第二解锁装置连接拍摄相机向远离探测器方向移动。本发明具备二次分离的能力,将拍摄相机从探测器上脱落弹开,并保证后续动作的安全运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深空探测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分离式监测相机。
背景技术
深空探测是国际航天的前沿热点领域。我国自探月工程、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以来,具备一定深空探测的技术基础。在未来,还规划为了相关的木星等行星探测任务。但是由于地球与各大行星之间距离比较远,而且经常需要通过多次行星借力等方式,导致了飞行到目标行星的时间较长,多达几年以上。因此探测器上的活动部件将在空间中经受到长时间的辐射等环境影响,可能导致其无法在预定时间节点进行展开、分离等动作。为保障探测器的安全飞行,采用监测相机对重点部位进行监测,常规的监测相机只能安装在探测器的固定位置上或者采用一次分离的形式,在分离过程中对探测器的全貌进行成像,分离后的成像姿态无法确定且分离后直接远离探测器,进行拍照后便飞离探测器不再具备应用价值。
经现有技术检索发现,中国发明专利公告号为CN103983252B,公开了一种深空探测两器释放分离监视系统,该系统主要由监视相机A、监视相机B及监视相机C组成;其中,监视相机A安装在着陆器顶板上靠近+Y侧和-Z侧,其俯仰角为15°,偏航角为40°;监视相机B安装在着陆器顶板上靠近+Y侧和+Z侧,其俯仰角为15°,偏航角为40°;监视相机C安装在着陆器+Z侧板,相机俯仰角为-15°,偏航角为0°。该专利技术就存在上述相关问题。
经现有技术检索发现,中国发明专利公告号为CN111071484B,公开了一种基于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空间展开机构及展开方法,展开机构包括合金底座、45°铰链和杆件系统,杆件系统包括多个180°铰链和多根复合材料空心杆件,相邻的两根所述的复合材料空心杆件之间通过一个180°铰链连接,折叠状态下的空间展开机构的多根复合材料空心杆件从下到上平行设置,45°铰链和多个180°铰链均包括合金转换头和由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材料制成的片层,由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材料制成的所述片层的两端各通过一个合金转接头与相应位置处的结构连接。但是上述专利存在以下问题:采用多杆展开后对探测器进行拍照,不具备二次分离的能力。
经现有技术检索发现,中国发明专利公布号为CN111697559A,公开了一种空间可分离供电系统,该供电系统主要由充电电源、供电电源、切换装置、连接器和电源中心组成,充电电源、供电电源、切换装置和连接器位于分离机构内;电源中心位于主体机构中,充电电源与切换装置连接,切换装置和连接器、供电电源连接,连接器和电源中心连接。但是上述专利存在以下问题:该机构不具备二次分离的能力,且采用的形式与本发明具有很大差别。
经现有技术检索发现,中国发明专利公布号为CN104545695B,公开了一种空间可分离供电系统,二级尘气分离结构,该结构包括风罩尘筒与螺旋式尘气分离装置,通过旋风罩实现尘气的第一级分离,旋风罩的内部设置有二级旋风筒及位于筒口的螺旋式尘气分离装置,经第一级分离后的尘气在该螺旋式尘气分离装置的引导下,在二级旋风筒内壁形成向筒底旋转的气流,该气流中的灰尘在离心力带动下下旋至筒底并被收集在二级集尘空间中,旋转气流中的空气被负压抽出,实现第二级尘气分离。但是上述专利存在以下问题:该机构的应用领域、采用的分离方法以及相应的结构都不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未经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343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环绕器多频段多通道组合深空中继转发系统
- 下一篇:自适应变形简易薄膜加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