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垃圾分类的智能控制垃圾箱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31657.0 | 申请日: | 2021-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722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0 |
发明(设计)人: | 张灿;陈兴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B65F1/00 | 分类号: | B65F1/00;B65F1/06;B65F1/14;B65B5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91 | 代理人: | 张国栋 |
地址: | 40216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垃圾 分类 智能 控制 垃圾箱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垃圾分类的智能控制垃圾箱,属于环卫设备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箱体和箱门,箱体顶面设有收集口,箱体内部设有主动转轴和从动转轴,主动转轴和从动转轴间触接有传送带,箱体内部远离箱门的一侧并排设有4个收集桶,4个收集桶的顶部靠近传送带的边缘,箱体顶部设有轨道板,轨道板滑动连接有4个电动抓手,4个收集桶的顶部均设有环形滑轨板、步进电机一、电动伸缩杆一、电驱动转轴和压板,4个收集桶均包括桶部和连接部,连接部两端分别与桶部和收集袋相连通。本发明主要用于对垃圾进行智能分类,并且该装置能够将分类后的垃圾进行打包,便于垃圾收集后的运输处理,能够有效提升垃圾分类和收集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卫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垃圾分类的智能控制垃圾箱。
背景技术
垃圾分类一般是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投放和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目前,一般将垃圾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的使用,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等几方面的效益。
现有技术中一般多是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垃圾分类,通过提前向人们科普垃圾分类的知识,然后鼓励人们尽量将垃圾归类正确,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垃圾分类知识的内容庞杂不易记忆和各种现实原因,传统的垃圾分类方式存在困难,并且,生活中人们所产生的各类垃圾总量巨大,对于打包和收集各处垃圾的工作人员来说任务艰巨,垃圾收集效率不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垃圾分类的智能控制垃圾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垃圾分类的智能控制垃圾箱,该装置可通过图像识别装置和控制器对垃圾进行识别,同时能够对垃圾进行智能分类,并且,该装置能够将分类后的垃圾进行打包,便于垃圾收集后的运输处理,能够有效减轻对垃圾进行人工分类的负担,降低垃圾分类和收集的工作难度,能够有效提升垃圾分类和收集的效率。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用于垃圾分类的智能控制垃圾箱,包括箱体和4个分别与箱体侧壁铰接的箱门,所述箱体顶面设有收集口,箱体内部顶端设有与收集口连通的入口收集斗,所述入口收集斗为漏斗状;所述箱体内部的两侧分别设有支撑轴组一和支撑轴组二,所述支撑轴组一的一侧连接有转动电机一,所述支撑轴组一的另一侧连接有轴承一,所述转动电机一和轴承一之间转动连接有主动转轴;所述支撑轴组二的两侧的顶端均设有轴承二,2个所述轴承二之间转动连接有从动转轴。
所述主动转轴和从动转轴间触接有传送带;所述支撑轴组一和支撑轴组二的同一侧之间固定连接有L型挡板,所述L型挡板与所述传送带触接,且所述L型挡板靠近所述箱门一侧;所述箱体内部远离箱门的一侧并排设有4个收集桶,4个所述收集桶的顶部靠近传送带的边缘;所述箱体顶部设有轨道板,所述轨道板滑动连接有4个电动抓手。
4个所述收集桶的顶部均设有环形滑轨板,所述环形滑轨板滑动连接有步进电机一,所述步进电机一的底端连接有电动伸缩杆一,所述电动伸缩杆一的底部连接有电驱动转轴,所述电驱动转轴底端固定连接有压板;4个所述收集桶均包括桶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一端与所述桶部相连,所述连接部另一端与收集袋相连通,所述收集袋的袋口粘接于所述连接部的内壁,所述连接部靠近收集袋的端面设有多个电动转轴,所述多个电动转轴均固定连接有转动片,所述转动片外部套设有弹性带。
所述箱体的内部设有控制器、图像识别装置和蓄电电源,所述图像识别装置位于所述L型挡板的顶部,所述转动电机一、4个电动抓手、步进电机一、电动伸缩杆一、电驱动转轴、电动转轴均与所述控制器和蓄电电源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未经重庆科创职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3165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