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小麦单倍体组培苗加倍移栽结实率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23941.3 | 申请日: | 2021-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962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7 |
发明(设计)人: | 刘莹;王立峰;张小娟;谭永强;左珍喜;谭靖 | 申请(专利权)人: | 襄阳市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G22/20 | 分类号: | A01G22/20;A01G31/00;A01G7/04;A01G24/10;A01G24/15;A01G24/20;A01G24/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41057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小麦 单倍体 组培苗 加倍 移栽 结实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小麦单倍体组培苗加倍移栽结实率的方法,旨在优化移栽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和气体交换等条件,通过提高组培苗的加倍移栽成活率、加倍成功率和分蘖力及健壮程度,从而达到提高小麦单倍体组培苗的加倍结实率的目的,增加DH系种子的饱满程度和种子数量,获得大量DH新品系。通过拥有特定光谱的LED植物生长灯对小麦植株生长健壮起到了关键作用,大幅提高了小麦单倍体组培苗加倍移栽后的生长健壮程度。按照本发明的方法,移栽的小麦植株分蘖旺盛、茎秆粗壮,成穗率高,加倍成活率为93.2%,结实率为单株平均结实174粒,且籽粒较饱满,可满足大田直播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种植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提高小麦单倍体组培苗加倍移栽结实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小麦和玉米杂交诱导单倍体技术属于远缘杂交范畴,得到的小麦单倍体幼胚在植株上无法正常生长,必须通过幼胚拯救技术在室内进一步组织培养才能萌发成苗。单倍体组培苗在一定阶段经过秋水仙碱加倍处理后可生长结实,得到纯合的DH系种子,并可以稳定遗传,不再发生性状分离。这个技术应用在小麦育种上,可缩短育种年限至少7年,并节省相应的土地、化肥、人工等常规育种成本,是一种高效的生物技术育种方法。小麦单倍体技术在DH群体遗传图谱构建和基因定位等方面也有重要应用。
小麦单倍体幼胚一般在小麦扬花后15天左右在实验室中进行无菌接种,接种后5-30天左右萌发成苗,成苗后再经过15-30天的壮苗培养,即可进行人工加倍处理。一般在6月初进行小麦单倍体组培苗的加倍试验,此时气温越来越高,在自然条件下加倍移栽后成活率低,结实率更低。国内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将单倍体组培苗放在低温条件下越夏,直到11月份气温下降后再进行加倍和露地移栽。这种方法容易产生老僵苗,根系活力差,加倍成活率和成功率低;二是在简易温室中将单倍体组培苗进行加倍移栽,这种方法得到的DH植株长势较弱,分蘖较少,收获的种子量少而不饱满,一般需要室内育苗以提高田间出苗率。这两种方法都不利于提高组培苗的加倍结实率,直接导致DH系生产效率较低,无法满足育种及试验需要。
利用玉米花粉诱导小麦产生单倍体幼胚,通过人工加倍得到可稳定遗传的DH新品系,比常规方法选育新品系大大缩短了育种年限。在实际操作中,小麦单倍体幼胚一般在5月份萌发成苗,气温越来越高,如何提高试管苗的加倍结实率,成为小麦单倍体育种技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小麦单倍体组培苗加倍移栽结实率的方法。主要解决利用玉米花粉诱导小麦产生单倍体幼胚,通过人工加倍得到可稳定遗传的DH新品系,比常规方法选育新品系大大缩短了育种年限。在实际操作中,小麦单倍体幼胚一般在5月份萌发成苗,气温越来越高,如何提高试管苗的加倍结实率,成为小麦单倍体育种技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提高小麦单倍体组培苗加倍移栽结实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1)在房间内部安装2个控温机组,温度控制范围为10~45℃,控制温度精度为±0.5℃,在任意温度设定点误差≤±1.5℃;(2)在房间内部采用不锈钢超声波加湿系统进行加湿,超声波加湿系统的雾化气随着制冷系统出风口一起向下排送,加湿器位置通过管道将湿气送进房间内,在管道的进水口配有过滤装置;除湿采用冷冻式除湿机组,管道式暗装,不占用内部空间;房间内的湿度控制范围在50~90%RH,湿度控制精度达到≤±7%RH,控湿均匀度为±8%RH;(3)在房间内培养架顶部安装LED灯珠,采用拥有特定光谱的LED植物生长灯来满足室内植株全生育期对光照的需求;(4)在房间上加装一套新风交换系统,采用全热新风交换机,将室内浑浊的空气排出的同时,将室外的新鲜空气输入到室内,避免因密闭空间内气体成分配比不当影响植株生长;新风量达到400m3/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襄阳市农业科学院,未经襄阳市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2394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医美手术的头戴式无影灯用固定装置
- 下一篇:一种酶发酵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