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车辆起机转速控制方法、装置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111010106.6 | 申请日: | 2021-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655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7 |
发明(设计)人: | 祝浩;徐家良;刘加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W10/06 | 分类号: | B60W10/06;B60W10/08;B60W2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智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59 | 代理人: | 林波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机 混合 动力 车辆 转速 控制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车辆起机转速控制方法、装置及车辆,涉及车辆工程技术领域。该双电机混合动力车辆起机转速控制方法包括:发电机的调速扭矩为修正前馈扭矩和闭环反馈扭矩之和;根据发动机的点火成功转速、发动机的实时转速和发动机的串联目标转速计算转速达成系数;根据转速达成系数以及发动机的串联目标转速,使用查表法得到前馈扭矩修正系数;根据发动机的实时转速和发动机的串联目标转速的偏差确定PI控制目标转速,根据发动机的实时转速和目标转速的差值,计算闭环反馈扭矩。该双电机混合动力车辆起机转速控制方法能够使发动机的实时转速快速到达发动机的串联目标转速附近,并能缩短发动机的实时转速的最终稳定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车辆起机转速控制方法、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双电机混联构型的车辆在起机过程中,通常通过发电机输出正扭矩来拖动发动机,发动机在起机成功进入串联模式后,发电机则输出负扭矩来将发动机转速稳定在串联目标转速上。同时,发动机转速需要调整时,通过输出负扭矩来调整发动机的转速。为了提升调速响应性,现有的做法是通过前馈扭矩加上闭环反馈扭矩计算得到发电机的调速负扭矩,前馈扭矩为与发动机扭矩等幅的负扭矩,闭环反馈扭矩为根据实时转速与目前转速的偏差计算得到。
在发电机拖动发动机起机成功后,由于行车工况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起机成功后发动机的转速可能就在串联目标转速附近,也可能远低于串联目标转速,也可能大于串联目标转速。当起机后发动机实际转速与目标转速存在偏差时,发电机扭矩的闭环反馈部分则会较深介入,并输出闭环反馈扭矩以将发动机的转速调整至串联目标转速。但是当发动机的实际转速与串联目标转速差值较大时,会使得闭环控制扭矩介入强度过高,并使发电机的调速扭矩大部分为闭环控制扭矩,虽然会使发动机的转速快速到达串联目标转速附近,但是最终会延长稳定发动机的转速的时间,而如果闭环控制扭矩介入强度较低,闭环控制扭矩的比例较低,又会导致发动机的转速难以迅速到达串联目标转速附近,转速会很快到达目标值附近,但是最终转速稳定所需要的时间会变长;如果PI扭矩介入的过晚,虽然不会产生较大的PI扭矩,但是会导致转速长时间不能达到目标值附近,同样会导致转速最终稳定的时间变长。
因此,亟需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车辆起机转速控制方法、装置及车辆,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车辆起机转速控制方法、装置及车辆,能够使发动机的实时转速快速到达发动机的串联目标转速附近,并能缩短发动机的实时转速的最终稳定时间。
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车辆起机转速控制方法,在当前起机过程中,当发动机的转速越过低速共振区,发动机点火成功后,调整发电机的调速扭矩以调整发动机的转速,发电机的调速扭矩为修正前馈扭矩T1和闭环反馈扭矩T2之和;获取发动机的点火成功转速SpdFire、发动机的实时转速S和发动机的串联目标转速Sset;根据发动机的点火成功转速SpdFire、发动机的实时转速S和发动机的串联目标转速Sset计算转速达成系数f1;根据转速达成系数f1以及发动机的串联目标转速Sset,使用查表法得到前馈扭矩修正系数f2;T1=-1*f2*T,T为发动机的实际扭矩;根据发动机的实时转速S和发动机的串联目标转速Sset的偏差确定PI控制的目标转速St,根据发动机的实时转速S和目标转速St的差值,使用PI控制计算闭环反馈扭矩。
进一步地,SpdFire为在判定点火成功时发动机的转速,满足下述任意条件时,判定发动机点火成功:当发动机上报的实际扭矩超过设定值时;或者,当发动机上报的扭矩为净扭矩,且发动机上报的净扭矩的扭矩值大于预设扭矩值T0时;或者,当发动机上报的扭矩为燃烧扭矩,且发动机上报的燃烧扭矩的扭矩值与摩擦扭矩值的差值大于预设扭矩值T0时,4<T0<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1010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