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田间生态池的稻虾共作种养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06383.X | 申请日: | 2021-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119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发明(设计)人: | 贾一帆;罗勤全;胡国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公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1/59 | 分类号: | A01K61/59;A01G22/22;A23K50/80;A23K10/22;A23K10/30;A23K10/37 |
代理公司: | 成都宏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337 | 代理人: | 杨伟 |
地址: | 23132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田间 生态 稻虾共作种养 方法 | ||
1.一种基于田间生态池的稻虾共作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选址整田:选择附近2-3km内有水源且排灌方便,保水能力强,土壤肥沃的稻田,以沿河的低洼田为主要选择,将田分为3-5公顷的多个单元,在单元四周开沟筑埂,埂宽4-6m,翻耕田内,并在田内加入均匀撒入农家肥,的施加比例按照1公顷15-20kg进行施加,且在施加后,在稻田表面均匀覆盖2-3cm的稻草进行保温,保温时间为5-7d,保温时间过后,取走表面稻草;
S2:开沟处理:在上述步骤S1的基础上,沿埂内四周开挖环形养虾沟,养虾沟沟宽2-2.2m,沟深1-1.2m,且拐角处呈弧形,保证整个养虾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8%-12%农家肥,且将挖养虾沟的土用于加固加高田埂,使得田埂高出田面0.5-0.6m,沿田埂四周靠近养虾沟处设置防护栏,防护栏高度为40-60cm,在养虾沟的端口开设进水孔和出水孔,进水孔和出水孔处均设置有防逃过滤网;
S3:虾沟种植:在上述步骤S2的基础上,向养虾沟中注入水位30-60cm的水,再向养虾沟内种植伊乐藻、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以及喜旱莲子草,保证伊乐藻、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以及喜旱莲子草的总占用面积为养虾沟面积的25%-35%,在田埂四周种植果树、向日葵以及灌木类树木,且在放养虾苗前一周用生石灰泼洒养虾沟以及田埂,泼洒时按照1公顷50-60kg为比例均匀喷洒;
S4:稻田培育:在上述步骤S1的基础上,向稻田内进行灌水,稻田水深20-30cm左右,选择生育期为后期成熟种,且茎秆粗壮、抗虫害、抗倒伏以及米质较优的品种以秧苗扦插的方式进行水稻种植,且种植时水稻横向行距控制在30-35cm,纵向行距控制在18-20cm,栽种密度按照1公顷9500-10000株为宜;
S5:稻田管理:在上述步骤S4的基础上,水稻幼穗分化期时,控制稻田水深在20-22cm;水稻生长期时,控制稻田水深在5-15cm;水稻开花期时,控制稻田水深在25-30cm;水稻结实期时,控制稻田水深在5-10cm;水稻黄熟期时,抽出稻田水深,使稻田干硬,并在收割水稻时留下10-20cm稻杆,收割后,向稻田加入20-25cm水深,使稻杆以及稻草发酵产生浮游生物,以作虾饲料使用,在水稻种植期间,视水稻状况对其进行农药的喷洒以及追肥,喷洒次数保持在2-3次为宜;
S6:虾沟管理:在上述步骤S3的基础上,在3-4月,向养虾沟内投入幼虾苗,按照1m21800-3000尾为宜,投放时,注意分点均匀投放,且投放时间应选择早晚时间段,5-7月对养虾沟内的虾进行捕捞,8-9月向养虾沟内投放亲虾,亲虾按照1公顷20-30kg投放比例进行投放,且在4-7月期间,对养虾沟中的虾进行饲料投喂,投喂时选择下午17:00-19:00为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田间生态池的稻虾共作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农家肥由稻草、石灰、草木灰、泥炭以及氮肥组合而成,且稻草、石灰、草木灰、泥炭以及氮肥的比例为3:2:1:1:3,其中稻草经过提前发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田间生态池的稻虾共作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养虾沟中的水深在越冬前期应保持在30-35cm左右,在越冬期应保持在40-45cm以进行保温,在春季应保持在30-40cm以进行升温,在夏季应保持在55-60cm以进行降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田间生态池的稻虾共作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中,在对稻苗进行追肥时,在幼穗分化期进行20%-25%的追肥;在生长期进行40%-50%的追肥;在开花期进行10%-15%的追肥;在结实期遇进行30%-35%的追肥,追肥肥料选择尿素或复合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田间生态池的稻虾共作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中,农药包括Bt生物农药、代森锌、福美双、萎镑灵、异稻瘟净、乙磷铝、百菌清、除草醚、敌稗、阿特拉津和去草胺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公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公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06383.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