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清洗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03685.1 | 申请日: | 2021-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415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8 |
发明(设计)人: | 龚宇佳;应斯;袁田;伍罡;杨国泰;张虎;王昱晴;王欣盛;邓先生;黄小华;聂霖;郑传广;童悦;张锦;褚凡武;王知黎;刘钰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分院 |
主分类号: | B08B7/00 | 分类号: | B08B7/00;B08B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刘爱丽 |
地址: | 430074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清洗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清洗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底座、夹紧机构、行走机构和激光清洗装置;其中,夹紧机构设置于底座,用于对圆柱状的工件的端部进行夹紧,并使工件呈悬空状态;行走机构沿工件的轴向可移动地设置于工件,并且,行走机构在工件的上部处设置有弧形的导轨;激光清洗装置设置于底座,激光清洗装置的清洗头可移动地设置于导轨,激光清洗装置用于驱动清洗头沿导轨移动,并控制清洗头沿工件的周向对工件进行清洗。本发明中,清洗头同时沿工件的轴向和周向对工件进行清洗,则清洗头能够对工件进行彻底清洗,保证工件表面各处能量分布更均匀,提高了清洗效果,并避免工件损伤,并且,清洗头采用激光进行清除其污秽氧化层,降低损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输电设备清洗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清洗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圆柱体工件,以导线为例:空气中的污秽附着在线路表面上,容易在线路附近形成带电质点引起局部电场畸变;或者酸性物质容易造成线路的电化学腐蚀,改变线路表面的物理结构及线路的电晕特性。当空间颗粒物附着在导线上,导线表面的粗糙程度增加,容易导致表面场强增大,形成新的电晕源点。而导线电晕放电会引起能量损失、无线电干扰、可听噪声等危害。因此,需要清除导线表面的污秽氧化层,再对其进行绝缘化处理。
现有的圆柱体工件进行清洗时通常采用轴向扫描清洗,由于圆柱体工件表面各处与清洗头之间的距离不同,所以工件表面各处吸收的能量不均衡,清洗效果不佳,并且,容易导致工件损伤。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清洗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圆柱体工件采用轴向扫描清洗易导致清洗效果差的问题。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清洗方法。
一个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清洗装置,该装置包括:底座、夹紧机构、行走机构和激光清洗装置;其中,夹紧机构设置于底座,用于对圆柱状的工件的端部进行夹紧,并使工件呈悬空状态;行走机构沿工件的轴向可移动地设置于工件,并且,行走机构在工件的上部处设置有弧形的导轨;激光清洗装置设置于底座,激光清洗装置的清洗头可移动地设置于导轨,激光清洗装置用于驱动清洗头沿导轨移动,并控制清洗头沿工件的周向对工件进行清洗。
进一步地,上述清洗装置中,导轨的弯曲半径与工件的半径相等;和/或,清洗头与工件的表面相垂直。
进一步地,上述清洗装置中,行走机构包括:两个并列设置的夹板和第一驱动机构;其中,两个夹板分别设置于工件的两侧,并且,两个夹板与导轨的两端一一对应地相连接;第一驱动机构设置于底座且与其中一个夹板相连接,用于驱动两个夹板和导轨一起沿工件的轴向移动。
进一步地,上述清洗装置中,激光清洗装置包括:均设置于底座的激光清洗器和第二驱动机构;其中,激光清洗器的清洗头可移动地设置于导轨,第二驱动机构与清洗头和激光清洗器均连接,用于根据工件半圆周的弧长驱动清洗头沿工件的半圆周方向往复运动,并控制激光清洗器通过清洗头清洗工件。
进一步地,上述清洗装置还包括:调节机构;其中,调节机构设置于两个夹板,用于调节导轨与工件之间的距离,以使清洗头与工件之间具有预设距离。
进一步地,上述清洗装置中,调节机构包括:两个调节组件;其中,两个调节组件一一对应地设置于两个夹板;每个调节组件均包括:套筒和紧固螺栓;套筒可移动地套设于夹板,套筒的侧壁开设有螺纹孔,紧固螺栓螺接于螺纹孔且抵接于夹板;导轨的两端与两个套筒一一对应地相连接。
本发明中,夹紧机构对工件夹紧并使工件呈悬空状态,行走机构带动导轨和清洗头一起沿工件的轴向移动,同时清洗头沿导轨移动,即沿工件的周向移动,则清洗头同时沿工件的轴向和周向对工件进行清洗,并且,清洗时首先对工件的上半个圆周表面进行清洗,然后再对工件的下半个圆周表面进行清洗,这样,清洗头能够对工件进行彻底清洗,保证工件表面各处能量分布更均匀,提高了清洗效果,并避免工件的损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圆柱体工件采用轴向扫描清洗易导致清洗效果差的问题,并且,清洗头采用激光进行清除其污秽氧化层,降低损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分院,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分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0368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