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结构化环境下的仿生蟑螂特种机器人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01946.6 | 申请日: | 2021-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506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发明(设计)人: | 朱晓庆;钱春圻;王若兮;梁璨;杨辰涛;帅天成;陈璐;桑国荣;李春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D57/032 | 分类号: | B62D57/032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沈波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结构 环境 仿生 蟑螂 特种 机器人 | ||
1.一种非结构化环境下的仿生蟑螂特种机器人,其特征在于:该机器人分为四个部分:外壳、控制装置、机械机构以及摄像头模块;
外壳、控制装置、机械机构以及摄像头模块相互协同配合,实现机器人在特种环境下的作业功能;第一外壳(1)及第二外壳(6)作为搭载其余模块的载体,起到支撑、保护内部模块的作用;控制装置(2)作为整个机器人的核心,通过控制电机(3)进而控制机器人的行走步态及速度,机器人的行走步态一方面决定与电机(3)转动的角速度,另一方面还决定于腿部机械结构(5),在电机转轴的带动下,六足结构相互配合,完成不同速度的行走,转向及翻越障碍的功能,从而完成特种作业,并且实时回传至PC端,控制系统(2)也为摄像头模块(7)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结构化环境下的仿生蟑螂特种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外壳分分为第一外壳(1)及第二外壳(6),第一外壳(1)搭载在第二外壳(6)上;第一外壳(1)采用软壳材质,避免机器人内部结构裸露;第二外壳(6)为主体搭载结构,采用分离式设计结构,由前足、中足、后足的六足行走方式转化为前足、后足的四足行走方式;两部分结构使用螺栓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可按照使用需求对机器人该部分外壳进行拆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结构化环境下的仿生蟑螂特种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控制装置(2)的PCB板上集成STM32系列的最小系统、电机驱动、电源降压模块,蓝牙接收模块,可有效节省机器人内部的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结构化环境下的仿生蟑螂特种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机械结构由动力提供装置,腿部机械结构组成;其中,动力提供装置由电源(4)、电机(3)组成,电机还包括了齿轮箱、编码器;机器人的腿部结构为四连杆中的曲柄摇杆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非结构化环境下的仿生蟑螂特种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机架(9)固定在曲柄(8)上,不随腿部的动作而转动;机架(9)、摇杆(10)、连杆(11)及曲柄(8)的四条臂构成四连杆的结构;曲柄(8)、机架(9)、通过动力输出轴(14)相连;曲柄(8)和连杆(11)通过第四关节轴(20)相连;摇杆(10)和连杆(11)通过第一关节轴(16)相连;机架(9)和摇杆(10)通过连接轴(15)相连;当曲柄(8)围绕着动力输出轴(14)做匀速周期运动时,摇杆(10)在一定范围内做扇形的摆幅运动,连杆(11)在第一关节轴(16)、第四关节轴(20)两轴的带动下做运动,其连杆(11)上的第二关节轴(17)运动一圈的轨迹则类似于蟑螂在地上爬行时的抬腿、前进、收腿的动作;从动臂(13)通过第三关节轴(19)固定在机架(9)上,从动臂(13)、从动杆(12)通过连接轴2(18)进行连接,从动杆(12)通过第二关节轴(17)与连杆(11)相连接,从动杆(12)随着连杆(11)的运动向前行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结构化环境下的仿生蟑螂特种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摄像头模块(7)是独立于其他模块的部分;其自身拥有运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进行人脸、物体的检测,通过适配的WIFI回传图像至PC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01946.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