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感应发热管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01770.4 | 申请日: | 2021-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932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6 |
发明(设计)人: | 林光榕;郑贤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市新泓威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4F40/46 | 分类号: | A24F40/4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惠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71 | 代理人: | 满群 |
地址: | 516000 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感应 热管 气溶胶 生成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具有感应发热管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由外而内套设的外管、电磁线圈、绝缘管、感应发热管和内管、以及底盖,内管设有用于容置固态发烟物质的内部空腔,电磁线圈沿绝缘管外壁轴向环绕设置且通电工作时可使感应发热管发热,感应发热管的外侧壁凸设有若干外侧肋条,绝缘管与感应发热管之间的空隙构成第二气流通道,感应发热管和内管之间的空隙构成第一气流通道,感应发热管发热时,外界空气依次进入第二气流通道和第一气流通道并被加热成热气流,热气流汇集到内管的底部后向上流经固态发烟物质的内部而加热烘烤固态发烟物质。其有益之处在于,加热均匀,气流加热效果更好,不易烧焦而产生焦味,同时避免烫手感觉,用户体验良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溶胶生成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感应发热管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香烟烟支是在明火燃烧时冒出烟雾供吸烟者吸食,由于香烟明火燃烧时会分解产生烟焦油、一氧化碳等多种有害物质,故吸烟有害健康。为避免香烟等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又能享受香烟的独有口味,现有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作用是用户吸烟时将香烟制品或其它草本植物制品放在其中进行加热而不燃烧,在低于可燃烧的温度下对其进行烘烤直至产生香烟烟雾等气溶胶,这样通过低温加热冒烟而不是高温明火燃烧,避免了用户吸入大量有害物质,故使用气溶胶生成装置进行吸烟逐渐得到广泛使用。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可应用于生成中草药烟雾、香料烟雾等芳香气体进行烟熏治疗、杀菌等用途。气溶胶生成装置中的发热元件,也可以通过电磁感应进行发热。
现有的电磁感应发热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加热方式一般是通过电磁感应发热体对发烟物质直接进行加热,直接加热时热量自加热体边缘逐渐扩散到其余部位,需要较大的电磁功率才可将发烟物质的温度升高到设定的温度,功耗大,加热效率低,而且与加热体边缘接触的发烟物质热量集中,容易被烤焦,导致气溶胶中会产生焦味;另外,发热体产生很高的温度,隔热效果差则高温容易传导及辐射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外管或壳体上,用户使用时容易感觉到烫手,给用户带来不好的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具有感应发热管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该具有感应发热管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由外而内套设的外管、电磁线圈、绝缘管、感应发热管和内管、以及设于所述绝缘管底部的底盖,所述内管设有用于容置固态发烟物质的内部空腔,所述电磁线圈沿所述绝缘管外壁轴向环绕设置且通电工作时可使所述感应发热管发热,所述感应发热管的外侧壁凸设有若干外侧肋条,所述绝缘管与感应发热管之间的空隙构成第二气流通道,所述感应发热管和内管之间的空隙构成第一气流通道,所述感应发热管发热时,外界空气依次进入第二气流通道和第一气流通道并被加热成热气流,所述热气流汇集到内管的底部后向上流经固态发烟物质的内部而加热烘烤固态发烟物质。
优选地,所述外管与绝缘管之间设有上下相通的空隙用以构成第三气流通道,外界空气首先进入第三气流通道再依次进入第二气流通道和第一气流通道。
优选地,所述外侧肋条为轴向设置的外侧轴向肋条或径向设置的外侧径向肋条,其中所述外侧径向肋条设有缺口,上下相邻的所述外侧径向肋条的缺口相互错开设置。
优选地,所述感应发热管的内侧壁凸设有若干内侧肋条。
优选地,所述外侧肋条或内侧肋条与感应发热管由同一材料成型制造为一体。
优选地,所述内侧肋条为轴向设置的内侧轴向肋条或径向设置的内侧径向肋条,其中所述内侧径向肋条设有缺口,上下相邻的所述内侧径向肋条的缺口相互错开设置。
优选地,所述感应发热管和内管之间还设有感应发热网。
优选地,所述感应发热网的底端设有横隔网而呈现杯状。
优选地,还包括设于所述底盖或感应发热管或感应发热网上用于检测其发热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市新泓威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惠州市新泓威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0177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