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能源汽车能量回收减震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01736.7 | 申请日: | 2021-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723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9 |
发明(设计)人: | 段付德;闵永亚;宋飞;王红然;张世刚;薛佳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H02K7/18 | 分类号: | H02K7/18;H02K35/02;F16F15/0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常孟 |
地址: | 2100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汽车 能量 回收 减震 装置 | ||
1.一种新能源汽车能量回收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将震动能转化为电势能的第一减震器和第二减震器,第一减震器和第二减震器相连通;所述第一减震器包括减震器壳体(7)和设于减震器壳体内的顶杆(1),减震器壳体(7)的夹层设有第一线圈(4),顶杆(1)的下部镶嵌第一永磁体(5),顶杆(1)的底部通过第一弹簧(6)与减震器壳体(7)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二减震器包括缓冲罐(9),缓冲罐(9)的中心安装调节杆(14),缓冲罐(9)内设有沿调节杆(14)上下移动的用于调节阻尼的滑块组件,缓冲罐(9)的壳体夹层设有第二线圈(11),滑块组件内镶嵌第二永磁体(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能量回收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组件包括滑块(18)、阀门(15)和调节螺母(16);所述滑块(18)中心设有第一螺纹孔(1801),所述调节螺母(16)安装在第一螺纹孔(1801)内;所述阀门(15)安装在滑块(18)的上表面,阀门(15)中心设有第四限位槽(1502),第四限位槽(1502)伸入第一螺纹孔(1801)内与调节螺母(16)连接;所述调节杆(14)穿过第四限位槽(1502)伸入调节螺母(16)内,与调节螺母(16)滑动连接;所述滑块(18)表面沿周向设有若干通孔(1802),所述阀门(15)上设有用于调节通孔(1802)开闭的阀芯(1503),所述阀芯(1503)安装在通孔(1802)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能源汽车能量回收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18)和阀门(15)与缓冲罐(9)滑动连接,缓冲罐(9)内部侧面设有第一凸起(901),滑块(18)侧面设有相对于第一凸起(901)滑动的第二限位槽(1803),阀门(15)侧面设有相对于第一凸起(901)滑动的第三限位槽(150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能源汽车能量回收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杆(14)侧面设有第一限位槽(1401),所述调节螺母(16)内设有对应于第一限位槽(1401)滑动的第二凸起(160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能源汽车能量回收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1503)的高度不同,阀芯(1503)插入通孔(1802)的端部为锥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能源汽车能量回收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1802)的个数为2~42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能量回收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器内设有液压油,第一减震器的底部通过第一管道(701)与第二减震器连通,第一减震器的顶部通过第二管道(702)与第二减震器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能量回收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1)与减震器壳体(7)内壁之间安装第一密封圈(3),顶杆(1)与减震器壳体(7)顶部的连接处安装第二密封圈(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能量回收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罐(9)内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有缓冲垫(10),调节杆(14)与缓冲罐(9)顶部的连接处设置第三密封圈(13)。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能量回收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4)和第二线圈(11)上均设有用于连接到整流电路的接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01736.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