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氮、氟共掺杂二氧化钛/碳微米球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998272.5 | 申请日: | 2021-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372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30 |
发明(设计)人: | 杨剑;汪冬冬;吕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48;H01M4/583;H01M4/62;H01M10/054 |
代理公司: | 济南金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19 | 代理人: | 张宏松 |
地址: | 250199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掺杂 氧化 微米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钠离子 电池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氮、氟共掺杂二氧化钛/碳微米球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该材料结构为二氧化钛球表面包覆碳层,氮、氟共掺杂在二氧化钛和碳层中,整体为直径3‑8微米的多孔微球,微球表面及内部均为多孔结构,其中,二氧化钛为锐钛矿相二氧化钛,材料的振实密度为1.5~1.6g cmsupgt;‑3/supgt;,本发明以碳酸四丁酯为钛源,钛酸四丁酯的水解产物为二氧化钛,四甲基氢氧化铵提供碱性环境从而形成多孔结构,表面活性剂经煅烧过程后形成碳层包覆在二氧化钛球表面。氮、氟元素的掺杂缩短了二氧化钛和碳的带隙,从而提高了NF‑TiOsubgt;2/subgt;/C的导电性能。且氮、氟元素的掺杂促进了钠离子储存和扩散,提高了二氧化钛的储钠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氮、氟共掺杂二氧化钛/碳微米球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属于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由于钠储量丰富且价格低廉,钠离子电池已被视为最有前景的替代锂离子电池的储能装置之一。目前,大量研究聚焦于提高钠离子电池的质量比容量(容量除以质量),但是这并不是唯一需要努力的方向。鉴于消费电子、微电子、航天等领域的空间限制,电池的体积比容量(容量除以电池体积)应该得到优先重视和提高,从而满足实际应用场景中的空间需求。通常正极材料可以提供更高的容量,因此电池的体积比容量受限于负极。
目前,提高负极体积比容量的策略大致可分为两类:电极水平的设计和材料水平的设计。电极水平的设计一般包括减少非电化学活性组分(如粘结剂、导电碳等)或提高电极辊压力度。然而,多数负极材料导电性差,这些策略会限制电极上的电子传输。同时,表面积和孔道结构减少限制钠离子扩散,导致倍率性能的降低。因此,材料水平的设计得到关注和重视。通过提高负极材料振实密度的方法,可在不牺牲倍率性能的前提下,提高电池的体积比容量。例如,致密的MoS2/Ti3C2膜具有高振实密度2.9g cm-3,可在14mA cm-2的电流密度下提供224mAh g-1的比容量;介孔结构的Sb2O3负极具有高振实密度1.1g cm-3,可在6.4A g-1的电流密度下提供288mAh g-1的比容量。然而,以上负极材料受限于严重的体积膨胀而导致循环稳定性大大降低。
除了以上材料,二氧化钛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以及受到了广泛关注,归因于它体积膨胀小、工作电压合适(约0.6V)、结构稳定、资源丰富、无毒等优势。但是商业化二氧化钛(P25)的振实密度仅有0.31g cm-3,极大地限制了其体积比容量。目前也有一些工作致力于提高二氧化钛负极的体积比容量。Li et.al.制备了微米级二氧化钛球,其具有振实密度1.06g cm-3,但只在5C的电流密度下提供88mAh g-1的容量且只在1C时循环200圈。Zhaoet.al.合成了一种致密的TiO2/TiP微米球,振实密度可达1.4g cm-3,可在6.4A g-1时提供171mAh g-1的比容量。但是在高载量时,该材料只能循环11圈。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高振实密度二氧化钛提高了体积比容量,但仍然造成一定程度上电化学性能的降低。
中国专利文献CN108281620公开了一种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二氧化钛的制备方法,将钛源、分散剂、碳源、去离子水按比例均匀混合形成含钛溶液,搅拌下水解,喷雾干燥收集碳复合二氧化钛前驱体;将得到的前驱体在保护性气氛下高温煅烧,得到具有微纳结构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碳复合二氧化钛。该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采用喷雾干燥法对仪器要求较高,产量小,而且制得的材料粒径较小且疏松,振实密度低,难以商业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9827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