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配电线路雷击故障性质判别方法、系统、设备及终端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80266.7 | 申请日: | 2021-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712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发明(设计)人: | 向念亲;常全胤;孙秀晴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同弘瑞能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91 | 代理人: | 张国栋 |
地址: | 650500 云南省昆明市***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配电 线路 雷击 故障 性质 判别 方法 系统 设备 终端 | ||
本发明属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配电线路雷击故障性质判别方法、系统、设备及终端,所述配电线路雷击故障性质判别方法包括:从能量成分上对雷击配电线路产生响应电流的过程进行分析,阐述配电线路上雷击响应电流能量溯源的基本原理;根据响应电流特点提出衰减电流能量成分表征的方法,采用Prony算法对检测到的雷电流信号进行模式分解,从不同的模式中分离出静电感应能量成分和电磁感应能量成分,根据不同雷击性质中能量成分占比不同对直击雷与感应雷过电压进行判别。本发明能够可靠检测雷击事件,并准确地对直击雷故障与感应雷故障性质进行辨识,对改进线路防雷设计和实现差异化防雷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配电线路雷击故障性质判别方法、系统、设备及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配电线路分布广泛,绝缘防护等级较低,极易遭受雷击,引发配电线路发生闪络故障并导致供电中断事故。统计数据表明,配电线路中因雷害事故造成的跳闸事故占总跳闸事故的70%~80%。雷电直击配电线路或附近雷击感应过电压,均能引起雷击故障,但直击雷与感应雷的入侵方式不同,故障形成机理不同,导致防雷手段的应用缺乏客观依据,提升防雷效果困难,因此可靠检测雷击事件,并准确识别感应雷和直击雷,对改进线路防雷设计和实现差异化防雷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雷击线路故障的判别方法主要是用不同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对仿真或者测量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分析,其精度取决于方法与数据的适应性,局限性比较大。因此,亟需一种新的电线路雷击故障性质判别方法,以弥补现有技术的缺陷。
通过上述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目前对于雷击线路故障的判别方法主要是用不同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对仿真或者测量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分析,其精度取决于方法与数据的适应性,且由于不同类型的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对数据处理存在着各种不足,局限性比较大。本发明从配电线路对不同类型的雷击故障产生的响应特征来辨识雷击故障类型的原理和方法,其精度不依赖于数字信号处理的方法,给配电线路雷击类型识别提供可靠有效且易于实现的方案。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配电线路雷击故障性质判别方法、系统、设备及终端,尤其涉及一种基于雷击配电线路电流能量成分溯源原理的配电线路雷击故障性质判别方法、系统、设备及终端。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配电线路雷击故障性质判别方法,所述配电线路雷击故障性质判别方法包括:
从能量成分上对雷击配电线路产生响应电流的过程进行分析,阐述配电线路上雷击响应电流能量溯源的基本原理;根据响应电流特点提出衰减电流能量成分表征的方法,采用Prony算法对检测到的雷电流信号进行模式分解,从不同的模式中分离出静电感应能量成分和电磁感应能量成分,根据不同雷击性质中能量成分占比不同对直击雷与感应雷过电压进行判别。
进一步,所述配电线路雷击故障性质判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监测避雷器动作电流;
步骤二,对电流信号进行Prony分析;
步骤三,计算SNR值;
步骤四,判断SNR是否大于20,若否,则重新赋值模型阶数m,并返回步骤二;若是,则计算振幅、频率以及衰减因子;
步骤五,进行衰减电流能量成分比Q值的计算;
步骤六,判断Q是否大于1,若是,则判定为感应雷过电压;若否,则判定为直击雷过电压。
进一步,所述配电线路雷击故障性质判别方法,还包括:
(1)配电线路在雷电流作用下会产生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两部分响应,雷电流作用的静电感应电流isf由束缚电荷Qsf产生,雷电流作用的电磁感应部分idc,该电流由电磁感应电荷Qdc产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同弘瑞能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昆明同弘瑞能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8026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