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区域产汇流耦合模型系统的防洪预报调度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80226.2 | 申请日: | 2021-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191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1 |
发明(设计)人: | 丛小飞;刘威风;刘修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中禹智慧水利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30/28;G06Q50/06;G06Q50/26;G06F113/08;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政联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9 | 代理人: | 何磊 |
地址: | 210012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区域 汇流 耦合 模型 系统 防洪 预报 调度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区域产汇流耦合模型系统的防洪预报调度方法,包括以下主要步骤:(1)区域产汇流耦合模型系统的基本资料的收集与管理;(2)将收集到的基础资料,利用数学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等最新信息处理技术进行集成,构建形成区域产汇流耦合模型系统;(3)对区域产汇流耦合模型系统进行率定和验证,使其满足预报方案精度要求;(4)在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的基础上,进行预报调度方案的模拟计算与实况调度应用,形成相应的防洪调度系统,可预判未来流域防汛排涝形势,为流域防汛调度提供决策基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智慧水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区域产汇流耦合模型系统的防洪预报调度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河流众多,流域面积200至3000km2的中小流域近9000个。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影响,由局地强降水造成的中小河流突发性洪水频繁发生,已成为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灾种。中小流域由于通常处于地形复杂、坡度陡峻的偏远山区,急促上涨的洪水极易形成危害当地的居民人身安全和社会经济的洪涝灾害,因此对中小流域突发性洪水进行准确可靠地预警预报及调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根据平原地区流域的特征,从流域洪水模拟的角度,流域由河道、湖泊、水库、蓄洪区、行洪区、堤垸区及工程建筑物(如闸、堤、大坝、铁路等)等组成,在平水期,水流主要在河道、湖泊中运动;洪水期,随着水位的上升,上游来流超过了河道泄流能力时,通过分洪、行洪、蓄洪、堤垸区等措施,使水流通过闸、口门、漫堤等水工建筑物进入到行蓄洪区,而行洪区内的工程建筑物如铁路、公路又影响着水流运动,因此急需流域洪水模拟来正确地模拟上述水流运动情况。
根据流域的地理特性,流域分为山丘区与平原区。山丘区部分由于区域下垫面变化不大,洪水运动受地形的影响,流速快、汇流时间短、运动情况相对简单,降雨产汇流模型可以采用目前传统的新安江模型,但是在水文分区上可以利用最新的数字高程模型处理技术进行可视化分区;平原区部分由于洪水运动受上游山丘区来水、当地降雨、下游顶托(如河口潮汐顶托、台风增水顶托等)和人类活动等综合影响,洪水运动情况复杂,洪水下泄不畅,这部分区域的洪水模拟需采用以水文、水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同时结合实时工况条件下的水位及流量过程,对相应闸、泵水利工程进行预报调度。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区域产汇流耦合模型系统的防洪预报调度方法,具有快速可视化建模、可视化的河网概化功能,模型资料的查询与编辑全部界面化。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区域产汇流耦合模型系统的防洪预报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主要步骤:
步骤1:区域产汇流耦合模型系统的基本资料的收集与管理;
步骤2:将收集到的基础资料,利用数学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等最新信息处理技术进行集成,构建形成区域产汇流耦合模型系统;
步骤3:对区域产汇流耦合模型系统进行率定和验证,使其满足预报方案精度要求。
步骤4:在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的基础上,进行预报调度方案的模拟计算与实况调度应用,形成相应的防洪调度系统。
前述的一种基于区域产汇流耦合模型系统的防洪预报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区域产汇流耦合模型系统的基本资料的收集与管理,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整理主要控制站点的雨量及蒸发过程资料、水位过程资料、河网水文水动力模型的下边界、河网同相邻河网交换流量过程和水位过程等水文资料,用于计算区域的降雨产流过程及对模型计算成果进行验证;
步骤1.2:整理流域DEM地形资料、土地利用数据、水利分区GIS数据以及堤垸区分布GIS数据、排涝泵站分布、排涝模数等,用于主要用于生成流域产汇流分片拓扑,构建流域上游水文产汇流模型、下垫面的产水过程、模型率定参数和与历史成果相对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中禹智慧水利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南京中禹智慧水利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8022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
- 下一篇:一种帘线钢的生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