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现状防御条件下的不同干旱频率农业因旱减产率确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973844.4 | 申请日: | 2021-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932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发明(设计)人: | 屈艳萍;常文娟;吕娟;马海波;杨晓静;刘冀;厉伟志;苏志诚;高辉;马苗苗;张学君;李海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三峡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Q50/02 | 分类号: | G06Q50/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林贸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1 | 代理人: | 李瑾;李连生 |
地址: | 10004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现状 防御 条件下 不同 干旱 频率 农业 减产 确定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现状防御条件下的不同干旱频率农业因旱减产率确定方法。以现状防御条件下农业因旱减产率为研究对象,通过水资源量频率计算选取干旱典型年,根据水资源规划或抗旱规划供、需水数据,确定现状防御条件下不同干旱频率的主导作物灌溉可供水量;通过计算典型年作物生育期有效降雨量,将灌溉可供水量按照作物各生育阶段缺水量比例分配到各生育阶段灌溉水量;采用简化的Jensen模型,模拟计算研究区域现状防御条件下遇到不同干旱频率历史典型年情况下的农业因旱减产率,为抗旱水源工程规划和抗旱实际调度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防旱减灾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现状防御条件下的不同干旱频率因旱减产率确定方法。
背景技术
干旱灾害影响是开展防旱减灾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旱灾影响评估与干旱事件、社会经济及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由于干旱事件的复杂性及影响因素众多,目前干旱灾害损失的研究内容主要是针对农业旱灾损失。在现有研究及实际应用中,一般是通过对干旱灾害发生后的灾情及损失进行调查统计,存在灾情信息滞后的问题,数据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也受到统计口径及统计精度影响,且统计数据多为年度值;难以回答在现状水利工程及社会经济防御条件下,发生一场(如5年一遇)干旱会对农业产生多大影响?研究层面上,往往是通过构建模型、率定模型参数进行模拟计算,模型结构复杂,模型率定需要的专业技术性强,基层防旱抗旱人员操作困难。因此,亟需一种兼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因旱减产率计算方法,来回答“在现状水利工程及社会经济防御条件下,发生一场(如5年一遇)干旱会对农业产生多大影响”。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开发一种模型结构简单、可操作性强、准确性高的方法,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现状防御条件下的不同干旱频率因旱减产率确定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现状防御条件下的不同干旱频率农业因旱减产率确定方法,包括步骤:
步骤1、不同干旱频率下的水资源量及干旱典型年的确定:根据研究区域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量数据,进行水资源频率计算,进而确定2年一遇、5年一遇、10年一遇、20年一遇、50年一遇等不同干旱频率下的水资源量;确定研究区域的农业主导作物,并收集主导作物生育期、生育阶段需水量及降水量数据;按照水资源量相近原则,选取一定干旱频率下历史水资源量与之相近的多个年份,并从中选取主导作物生育期缺水最严重的年份确定为该干旱频率下的干旱典型年,从而确定不同干旱频率下的干旱典型年。
步骤2、不同干旱频率下的主导作物灌溉可供水量的确定:根据水资源规划或抗旱规划中现状水平年不同来水频率(50%、75%、90%、95%、97%等)的供、需水资料,采用农业需水量与总需水量的比值作为折算系数α,将不同干旱频率下区域可供水量S供)折算为现状防御条件水平年不同干旱频率下农业可供水量S农(p);采用主导作物播种面积占作物播种面积的比值β,将S农(p)折算为现状防御条件水平年不同干旱频率下的主导作物灌溉可供水量Sg(p)。
步骤3、现状防御条件下主导作物各生育阶段灌溉可供水量的确定:计算步骤1选取的不同干旱频率典型年的主导作物生育期内有效降水量,将步骤2确定的现状防御条件下主导作物灌溉可供水量,结合研究区灌溉试验站的作物生育期田间需水量数据,按照作物各生育阶段缺水量比例确定各生育阶段灌溉可供水量分配系数,将主导作物灌溉可供水量分配到各生育阶段灌溉可供水量,具体过程如下:
将步骤2确定的Sg(p),分配到主导作物各生育阶段:
Sgi(p)=Sg(p)·μi
其中,Sgi(p)为现状防御条件下不同干旱频率下的主导作物第i生育阶段灌溉可供水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三峡大学,未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三峡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7384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