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渔船拖网捕捞的防磨损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951314.X | 申请日: | 2021-08-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256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 发明(设计)人: | 孙洪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智汇港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3B35/18 | 分类号: | B63B35/18;A01K73/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66061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渔船 拖网 捕捞 磨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渔船拖网捕捞的防磨损方法,属于船用捕捞方法技术领域。包括步骤S1‑S5中通过牵引绳索将捕捞结构与船体结构相连,使捕捞结构能跟随船体结构同步前进;同时通过配重桁杆结构使捕捞结构的入口端下沉于海底水域,以捕捞位于海底水域的虾蟹鱼类,配重桁杆结构在前进过程触及到特殊海底地貌时能够翻越脱离,并通过尾浮结构使捕捞结构的尾端能够上浮于海底上方水域,以减少捕捞结构的中尾端在特殊地貌下的磨损概率;此外通过设于配重桁杆结构与尾浮结构之间的伸缩托底结构能够对捕捞结构起到全延伸路径的承托防护作用,防止捕捞结构局部下沉触及到特殊地貌区域而导致磨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用捕捞方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渔船拖网捕捞的防磨损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捕鱼技术的不断提升,机械化的远洋捕鱼船成为了渔船出海捕捞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中,拖网捕鱼因为操作方便,适用面积广,是目前最为主流的捕鱼方式,其目标主要是针对底层水域的虾、蟹、鱼类以及中层水域鱼类进行捕捞。现有技术中,拖网捕捞就是通过一艘渔船拖着渔网前进,渔网随着船体前进把海里的鱼类等“兜”进去,然后收网。
但是,当通过底拖网捕捞海底水域的虾蟹及鱼类时,由于渔网相对脆弱,所以现有装备底拖网的渔船仅能够在以泥沙为主的海底作业,以此避免海底的岩石(或珊瑚礁)将渔网给刮破,难以满足针对不同海底地貌的灵活适应需求,对于底拖网的使用局限性较高,功能实用性较低。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渔船拖网捕捞的防磨损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通过底拖网捕捞位于海底水域的虾蟹及鱼类时,由于渔网相对较脆弱,而导致底拖网难以满足灵活适应不同海底地貌环境的需求,使得对于底拖网的使用局限性较高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渔船拖网捕捞的防磨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牵引绳索的一端固定于船体结构,并在控制船体结构保持行进时,将牵引绳索的另一端及其连带的捕捞结构、配重桁杆结构、传动减震结构、伸缩托底结构以及尾浮结构放入船体结构尾侧水中;
S2:随着船体结构继续行进,牵引绳索的两端之间逐渐伸展拉直,拉直后的牵引绳索传动带动捕捞结构的入口端及配重桁杆结构前进,此时捕捞结构逐渐展开,并在尾浮结构的阻力作用下,伸缩托底结构逐步伸展与尾浮结构共同承托展开后的捕捞结构;
S3:配重桁杆结构克服水浮力下沉至海底水域,尾浮结构在水浮力作用下停留至海底水域的上方,伸缩托底结构保持倾斜,使得捕捞结构的入口端位于下方完成捕捞,捕捞结构的中尾部位于上方进行捕捞后的储存,并避免触及海底水域内的特殊地貌;
S4:捕捞结构的入口端在海底水域前进触及到特殊地貌时,配重桁杆结构自动翻越该特殊地貌,并在伸缩托底结构和尾浮结构对于捕捞结构的承托作用下,捕捞结构翻越该特殊地貌继续捕捞;
S5:将捕捞完成后的牵引绳索、捕捞结构、配重桁杆结构、传动减震结构、伸缩托底结构以及尾浮结构回收至船体结构。
进一步地,步骤S1的具体过程包括:
将牵引绳索中主牵引绳体的一端固定于船体结构的绳辊,并使两条主牵引绳体分别绕设于相应绳辊;随着船体结构保持行进时,将配重桁杆结构、传动减震结构、伸缩托底结构以及尾浮结构投入船体结构的尾侧水中,并将捕捞结构置于配重桁杆结构的上方同时投入船体结构的尾侧水中,此时伸缩托底结构和捕捞结构均处于折叠压缩状态。
进一步地,步骤S2的具体过程包括:
船体结构继续行进并带动牵引绳索中主牵引绳体的一端同步前进,此时绕设于相应绳辊的主牵引绳体不传递牵引力,捕捞结构、配重桁杆结构、传动减震结构、伸缩托底结构及尾浮结构均在原位置并开始下降,使得绕设于绳辊的主牵引绳体逐步旋转释放,直至整个主牵引绳体和分牵引绳体全部伸展拉直以有效传递牵引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智汇港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智汇港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5131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