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药木香提取物在制备用于治疗儿科肿瘤药物中的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41611.6 | 申请日: | 2021-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2106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张茗涵;张正宽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茗涵;张正宽 |
主分类号: | A61K31/365 | 分类号: | A61K31/365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戎骏京 |
地址: | 20002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药 木香 提取物 制备 用于 治疗 儿科 肿瘤 药物 中的 用途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系列从中药云木香(Saussurea lappa C.B.Clarke)中分离得到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医药用途,具体为式I中所示的化合物在制备治疗儿科肿瘤的药物中的用途。本发明的抗肿瘤增殖实验表明,上述化合物可显著抑制多种儿科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作为制备新抗肿瘤药物的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在制备抗儿科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儿童恶性肿瘤是一种少见疾病,但发病率、致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儿童第二大常见死亡原因,仅次于意外事故。常见的儿科肿瘤包括神经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骨肉瘤(如尤文肉瘤)、白血病等。儿童恶性肿瘤多发生于间叶组织、胚胎残留组织和生长活跃且代谢旺盛的淋巴造血组织,与成人好发于上皮组织截然不同。与此同时,儿童肿瘤往往是胚胎性肿瘤,肿瘤中包含数个组织成分,并常见不同发育阶段的成分共存,而成人肿瘤主要表现为某一细胞成分的反分化。在基因层面,有研究表明:儿童肿瘤的突变率比成人肿瘤低14倍,且儿童肿瘤往往由单个基因的突变而引起。另外,在成人肿瘤中最常见基因突变是PI3K相关突变基因,占比为31%。相比之下,该基因在儿童肿瘤中的突变率仅3%。上述研究表明,儿童肿瘤与成人肿瘤在发病机制、组织来源、基因驱动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得很多成人肿瘤药物无法应用于儿科肿瘤。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儿童抗肿瘤药物研发仍十分不足,靶向DNA的化疗药物仍是临床首选用药。可选药物的极度缺乏,导致超说明书用药在儿童抗肿瘤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增加了儿童用药的安全性风险。
云木香(Aucklandia costus),又名Saussurea lappa,是菊科(Compositae)云木香属植物,原产于克什米尔地区,在我国云南、广西、四川等地有栽培。云木香的根作为中药“木香”,收录在2020版《中国药典》中,具有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化学成分研究表明,云木香中富含单萜、倍半萜和三萜类化合物。其中,倍半萜类化合物是云木香中的主要成分。虽然有研究表明,云木香提取物或从云木香中分离的单体化合物对成人肿瘤具有较好的抗肿瘤作用,但尚未有研究对木香中倍半萜化合物的抗儿科肿瘤活性进行研究。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类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对映体或外消旋混合物在抗儿科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在一个方面,提供了所述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其至少具有如式I中编号1、2、3、4、5、6之一所示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具有如下之一所示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化合物具有抗儿科肿瘤的作用,并可用于制备抗儿科肿瘤药物组合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儿科肿瘤包括,但不限于髓母细胞瘤、尤文肉瘤、儿童来源的神经上皮瘤、神经母细胞瘤和儿童高级别胶质瘤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抗儿科肿瘤药物组合物,包括上述式I中任一倍半萜内酯化合物或其药学可接受的盐、前药、水合物、或其混合物的形式,以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在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药物组合物,其包含一种或多种本文所述的化合物(例如,基本上纯的化合物1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例如化合物2,或,例如化合物3)。通常,药物组合物包含治疗有效量的一种或多种本文所述的化合物(例如,基本上纯的化合物1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例如化合物2,或,例如化合物3)以及任选的药学上可接受的赋形剂或载体。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本文所述,药物组合物包含基本上纯的化合物1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药物组合物包含通过本文任何合成方法生产的化合物2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药物组合物包含本文所述的基本上纯的化合物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药物组合物包含晶型和/或无定形形式的化合物2或化合物5。药物组合物可以配制成用于任何给药途径,例如口服给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茗涵;张正宽,未经张茗涵;张正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416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