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对抗式元学习的跨场景人体动作识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923074.2 | 申请日: | 2021-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424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王昱洁;姚路;王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8/2415 | 分类号: | G06F18/2415;G06F18/214;G06F18/10;G06N3/0475;G06N3/0464;G06N3/048;G06N3/047;G06N3/0985;G06N3/094;H04W4/33;H04W84/12;H04W88/14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陆丽莉;何梅生 |
地址: | 230009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对抗 学习 场景 人体 动作 识别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对抗式元学习的跨场景人体动作识别方法,是首先使用无线收发信号设备采集人体动作CSI信号,然后采用离散小波滤波技术处理原始信号并使用阈值分割方法获得CSI样本,构建元学习任务集;再使用上述任务集来依次训练特征提取器模块、生成器模块、鉴别器模块和人体动作识别模块,得到一个基本对抗式元模型;最后在新场景中采集少量数据来微调模型参数,使其可以更好地适应于识别新的动作种类。本发明能以较低的成本在场景、用户等发生变化时获得较高的新动作类别的识别准确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网络、人体动作识别和深度学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少样本的对抗式元学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基于无线电技术的人体动作识别系统在智慧家庭、健康监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有的方法可分为WIFI、超宽带(UWB)和射频识别标签(RFID)等。其中UWB技术需要部署大量设备来接收、处理信号,需要改造场地,从而导致代价高昂;而基于RFID标签、手机或可穿戴设备来实现人体识别也需要目标随身携带设备。目前基于WIFI的人体动作识别系统由于具有不需要在目标上附加任何设备,部署成本低和隐私泄露担忧等优点正成为一种流行的技术。而且现在WIFI信号覆盖领域广泛,小到个人家庭,大到医院商场等都部署有WIFI设备,可以方便的获取WIFI数据,因此基于WIFI的人体动作识别技术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青睐。
在无线电通信领域,如在IEEE 802.11n等通信标准协议中,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以物理层为基础,描述了信道的幅度和相位特性,能够更好地反映细粒度的信道信息,可以用来表示信道链路的质量。由于CSI对由人体动作引起的环境动态变化较为敏感,基于此特性,研究人员开发设计了多种基于CSI的人体动作识别系统。
但目前,实际的基于CSI的人体动作识别系统在部署时面临两大挑战:一是CSI数据易受动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具体来说,由于严重的多径和阴影衰落影响,CSI数据不稳定,这是由短期干扰(如开门、关门、桌椅等家具的移动)和长期干扰(如湿度、温度和光照变化)引起的。因此,实时CSI数据将与人体动作识别模型记忆的值大不相同。如果没有更新CSI动作数据,会导致识别准确度降低。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是重新收集数据并训练网络模型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然而,这种方法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因为这个校准过程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一些工厂部署了固定的硬件来获得新的CSI进行修改,但是额外的硬件实现会产生额外的成本。此外,另一个需要考虑的挑战是,将在一个已知环境中训练成熟的人体识别系统部署到一个新场景中来识别新用户的动作时,识别准确率会显著下降。这是因为人们在不同的环境通常会按不同的速度重复相同的动作,进而导致同一种CSI动作信号的波动性过大,从而不能被系统识别。使得系统必须针对不同的场景重新训练,这将给动作识别带来相当大的重复工作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基于对抗式元学习的跨场景人体动作识别方法,以期能基于少样本学习即可完成人体动作的识别,并能提高动作识别的准确性以及鲁棒性。
本发明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种基于对抗式元学习的跨场景人体动作识别方法的特点是按如下步骤进行:
步骤1、选定两个室内环境布局不同的房间记为场景1和场景2,并分别部署一对WIFI收发设备:
所述WIFI收发设备中的WIFI信号的发送设备为带有a根天线的路由器,记为AP,WIFI信号的接收设备为带有b根天线的无线网卡,记为RP,且路由器AP和无线网卡RP间隔距离为l,从而在场景1和场景2中分别构成a×b个天线对用于发送和接收无线电信号,且每个天线对有z个可用的子载波;
步骤2、数据采集和预处理;
步骤2.1、原始数据采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2307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