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型船舶的下水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914281.1 | 申请日: | 2021-08-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256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9 |
| 发明(设计)人: | 王帅;曲祖江;赵彪;赵爱军;刘海涛;史耀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3C3/08 | 分类号: | B63C3/08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联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32 | 代理人: | 王荣 |
| 地址: | 264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大型 船舶 下水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型船舶的下水方法,包括步骤:在船台上铺设沿纵向延伸的船台滑道;在船台的岸边处固定沿纵向首尾相连接的第一驳船和第二驳船,保持两个驳船的甲板处于同一水平面;分别在船台和第一驳船之间、第一驳船和第二驳船之间设置防碰撞结构,使得三者在纵向上间隔布置;在各驳船的甲板上铺设沿纵向的驳船滑道,使驳船滑道和船台滑道处于同一直线上;将待下水的船体先后沿所述船台滑道、所述驳船滑道滑移至第一驳船和第二驳船的甲板上;同步下潜第一驳船和第二驳船,直至驳船漂浮;将船体从驳船上滑移下水。采用双驳船的纵向连接,克服现有驳船下水尺度的限制,摆脱了下水对船坞的依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吨位船舶在船台建造后利用驳船下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大型船舶的下水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半潜驳船下水领域中,单条驳船的下水重量约15000T,下水长度达120m,而超重、超长的大型船舶下水重量可达20000T以上,总长度长达200多米,采用单驳船无法满足其整体下水需求。因此,采用漂浮式下水是目前超重、超长船型下水的主要方式,具体为:将主船体划分成几个总段,在船坞内进行大合拢,合拢完毕后,将水用水泵或自流方式注入船坞,依靠船舶自身的浮力将船浮起。但漂浮式下水方式受船坞的限制建造周期较长,对坞底的强度有很大要求,同时坞内的配套吊装设备要满足合拢的需求,项目成本投入大,并且大型船坞的坞期也可能无法满足相应的合拢下水计划。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型船舶的下水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大吨位船舶采用漂浮式下水而产生的船坞建造周期长且造价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大型船舶的下水方法,包括步骤:在船台上铺设沿纵向延伸的船台滑道;在船台的岸边处固定沿纵向首尾相连接的第一驳船和第二驳船,保持两个驳船的甲板处于同一水平面;分别在船台和第一驳船之间、第一驳船和第二驳船之间设置防碰撞结构,使得三者在纵向上间隔布置;在各驳船的甲板上铺设沿纵向的驳船滑道,使驳船滑道和船台滑道处于同一直线上;将待下水的船体先后沿所述船台滑道、所述驳船滑道滑移至第一驳船和第二驳船的甲板上;同步下潜第一驳船和第二驳船,直至驳船漂浮;将船体从驳船上滑移下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设置防碰撞结构的步骤中,在第一驳船的艉部的甲板上间隔安装多个防碰撞结构;在第一驳船的艏部的侧壁上间隔安装多个防碰撞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固定沿纵向首尾相连接的第一驳船和第二驳船的步骤中,调载第一驳船,使第一驳船的甲板保持水平;将第一驳船垂直于船台滑轨,使第一驳船的艉部的防碰撞结构抵接于船台;通过缆绳连接第一驳船和船台,使第一驳船保持稳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固定沿纵向首尾相连接的第一驳船和第二驳船的步骤中,调载第二驳船,使得两个驳船的甲板处于同一水平面;将第二驳船拖航至第一驳船的艏部处,使两个驳船的纵向中心线对齐;将第二驳船的艉部抵接于第一驳船艏部的防碰撞结构;通过缆绳连接第一驳船和第二驳船,使两个驳船保持稳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防碰撞结构包括安装座和突出设于安装座一端上的防撞件,所述防撞件由木头制成;在所述设置防碰撞结构的步骤中,将所述安装座焊接在第一驳船的艏部和艉部的侧壁上,使所述防撞件朝向两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安装座为钢护舷,包括两个垂直相连的且具有不同设定厚度的钢护舷部件;所述防撞件分别与两所述钢护舷部件贴合,所述防撞件具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抵接面,该抵接面用以贴合驳船的侧壁或者船台的侧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第二驳船上突出设置限位结构,利用该限位结构抵接第一驳船上的防碰撞结构防止两个驳船在横向上的相对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设置限位结构的步骤中,所述限位结构为沿纵向延伸的工字钢,将工字钢与驳船的甲板的上表面贴合并焊接固定,使工字钢的一端沿纵向超出甲板以悬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1428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化月饼生产线
- 下一篇:苹果糖度无损测量控制电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