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杠杆式防夹扶梯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09530.8 | 申请日: | 2021-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662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发明(设计)人: | 邵卫锋;周俊良;马凯标;张增强;吴大将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西奥电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B29/04 | 分类号: | B66B29/04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汪利胜 |
地址: | 311100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杠杆 式防夹 扶梯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杠杆式防夹扶梯,旨在解决现在的防夹扶梯的触发不够灵敏的不足。该发明的围裙板上设有防夹装置,所述防夹装置为触发杠杆,触发杠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围裙板上形成固定端,触发杠杆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围裙板对应自由端位置固定连接有安全开关,自由端弹性连接安全开关。新的防夹装置触发区域更大、灵敏度更高,安全开关的触发不会造成对扶梯的不可逆伤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扶梯防护装置,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杠杆式防夹扶梯。
背景技术
扶梯节省了人在楼层间移动的消耗,改善了人们的生活。随着自动扶梯应用日益广泛,安全性也随之被人们日益重视。在自动扶梯的裙板和梯级之间存在一定间隙,当自动扶梯正常工作时,可能发生异物进入裙板和梯级之间的间隙,从而导致危险情况的发生。现在的扶梯防夹装置大多是利用设置在梯级之间的围裙板变形来触发安全开关,而国标对围裙板受力后的变形量有严格要求,因此,存在触发不灵敏的问题,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因此,本发明旨在实现一种触发灵敏,而又不需要以损伤扶梯的不可逆触发方式的防夹扶梯。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在的防夹扶梯的触发不够灵敏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杠杆式防夹扶梯,它既沿用了国标定义上的安全开关,又实现触发区域的扩大化,提高了触发灵敏度,最大程度保护乘客的安全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杠杆式防夹扶梯,扶梯的围裙板上设有防夹装置,所述防夹装置为触发杠杆,触发杠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围裙板上形成固定端,触发杠杆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围裙板对应自由端位置固定连接有安全开关,自由端弹性连接安全开关。
防夹装置设置在围裙板上,当外物例如人的手指侵入到梯级和围裙板之间,就会抵接触发杠杆,触发杠杆为费力杠杆,由于侵入物受到梯级的作用,会对触发杠杆施加压力,压力会受到杠杆作用反馈到触发杠杆的自由端对应的安全开关,通过触发安全开关实现停机,减少对乘客的伤害,为工作人员提供时间取出侵入物。相比传统的通过对围裙板的压力造成围裙板形变,使得围裙板抵接并触发安全开关的方式更为更为灵敏。由于不可能在每一处围裙板的背后均设置安全开关,因此围裙板形变造成的位移量与受夹触发的位置呈正相关,当受夹位置远离安全开关时,可能完全不会产生形变量,导致触发区域受限,同时,由于国标对围裙板的要求,造成围裙板形变的压力可能会非常巨大,这也造成触发不灵敏的问题,在达到触发要求时,乘客可能已经收到了严重伤害。本申请完全解决了上述问题,通过杠杆式的结构,可以将受夹造成的动能完全的转移至触发杠杆的自由端位置,自由端移动实现触发安全开关。上述结构的触发区域较大,覆盖范围明显提升,触发更为灵敏,并且不会造成扶梯的损伤,重新启动就可以恢复正常工作,减少了维护时间和维护成本。由于触发杠杆的支点处于固定端上,因此,整一段的触发杠杆均为费力杠杆,靠近自由端位置要触发安全开关时需要的力较小而位移较大,远离自由端的需要的力较大而位移较小,在靠近自由端位置的触发需要一定的深度,可以避免误触,远离自由端位置的触发需要一定的力量也可以避免误触。
作为优选,围裙板上设有与触发杠杆适应的定位开槽,围裙板表面与触发杠杆表面平齐。定位开槽容纳触发杠杆。所述结构提高了扶梯的美观,可以避免凸出造成外物抵接,造成误触。
作为优选,围裙板对应固定端位置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有固定压板,固定压板压装在触发杠杆上。围裙板的固定端采用固定的方式连接围裙板,触发杠杆的触发需要克服自身的弹力。触发杠杆也通过固定压板实现固定。
作为优选,安全开关布置在围裙板远离扶梯的梯级一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西奥电梯有限公司,未经杭州西奥电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095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铸造模具加工的翻转机构
- 下一篇: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