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osa-miR-162a在制备驱避褐飞虱绿色农药中的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873455.4 | 申请日: | 2021-07-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991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5 |
| 发明(设计)人: | 陈洁;李剑峰;张文庆;沈文忠;刘芹;袁龙宇;石庆型;齐国君;吕利华;陈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12N15/84 | 分类号: | C12N15/84;A01H5/00;A01H6/46 |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刘明星;朱聪聪 |
| 地址: | 5100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osa mir 162 制备 驱避褐飞虱 绿色 农药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osa‑miR‑162a在制备驱避褐飞虱绿色农药中的应用。本发明将osa‑miR‑162a在水稻中过表达,发现,相比于对照组,褐飞虱的取食偏好性显著降低,具有明显的驱避性,并且具有明显的抗虫(褐飞虱)性,表明osa‑miR‑162a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的抗虫性,因此可以将osa‑miR‑162a应用于水稻的害虫防治。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osa-miR-162a在制备驱避褐飞虱绿色农药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农作物有害生物发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农作物生物灾害发生频繁,为害严重,损失巨大(夏敬源,2008)。水稻是我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高低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褐飞虱是水稻最重要的害虫,历史上曾多次暴发成灾。一直以来,农药防治是提高水稻抗虫性的主要防御手段,不仅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也使得褐飞虱的抗性不断增强。近年来,科学家发现植物中的miRNA可以通过调控自身生长发育来抵御昆虫的危害,此外,还发现植物中的部分miRNA可以进入取食昆虫体内,参与调控昆虫的生长发育,这类miRNA称为跨界miRNA(Zhu et al.,2017)。跨界miRNA介导的害虫防治有传统miRNA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跨界miRNA介导的跨物种调控既影响害虫的生长发育,同时也会对植物自身的个体发育产生影响,即在植物-害虫天然互作中发挥巨大功能。近几年来,跨界miRNA在跨物种中的功能逐步清晰(Hussain et al.,2012;Chin et al.,2016;Wang etal.,2018),然而对植物-昆虫的跨界调控研究主要集中在家蚕、蜜蜂等经济昆虫中(Jia etal.,2015;Zhu et al.,2017),跨界miRNA介导的植物-害虫互作的的功能尚未清楚。
近年来,已有不少文献报道,miRNA的跨界调控涉及多个界、多物种(Zhou et al.,2017),同样地,植物miRNAs也能跨界影响昆虫基因的表达,虽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晚、较少。2015年Jia等人通过TA克隆、Sanger测序和微滴度PCR证实桑属的miRNAs能进入家蚕的血淋巴和多种组织中,且排除了实验结果来自测序建库污染的可能性(Jia et al.,2015)。2017年Zhu等人发现花粉中的miR-162a通过抑制蜜蜂TOR基因表达影响其生长发育,从而促进成虫等级的分化(Zhu et al.,2017)。
农作物的害虫治理和不断提高作物的抗性品质是世界农业发展关注的重点之一,其筛选有效安全的抗虫基因水稻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因此,从水稻跨界miRNA角度来阐述植物抗虫性的机制,将有助于我们寻找到新的水稻抗虫靶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osa-miR-162a在制备驱避褐飞虱绿色农药中的应用。
本发明通过实验发现,褐飞虱对osa-miR-162a过表达水稻的取食偏好性显著降低,具有明显的驱避性。同时,褐飞虱取食5天后,osa-miR-162a过表达水稻与ZH11水稻相比,生长状态显著健康,具有明显的抗虫性,表明osa-miR-162a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的抗虫性。
因此,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osa-miR-162a在驱避褐飞虱中的应用。
优选,是在水稻中超表达osa-miR-162a,使水稻能驱避褐飞虱。
优选,是从水稻中克隆出osa-miR-162a的前体基因,然后转入表达载体中,通过农杆菌侵染获得osa-miR-162a超表达的转基因水稻,使得水稻驱避褐飞虱。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osa-miR-162a在提高水稻抗虫性中的应用。
优选,是在水稻中超表达osa-miR-162a,使水稻抗虫性增加。
优选,所述的抗虫性是指抗褐飞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7345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