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繁殖装置及水蛭产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70811.7 | 申请日: | 2021-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754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发明(设计)人: | 石林春;刘金欣;石二刚;王铭昕;成光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40 | 分类号: | A01K61/40 |
代理公司: | 上海宛林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61 | 代理人: | 徐静杰 |
地址: | 100193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繁殖 装置 水蛭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繁殖装置,用于水蛭产茧,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结合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结合部互相配合,形成至少一个容纳腔,容纳腔被设置为能容纳水蛭。还公开了一种水蛭产茧方法,将水蛭放入容纳腔中,并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结合部互相配合;覆盖并定期喷水,保持繁殖装置湿润;在预设时长后打开所述繁殖装置,取出种蛭和茧。本发明的繁殖装置和方法能降低种蛭死亡率和体重损失,减少幼茧、破茧和早熟茧的损失,减少或避免土传病害,降低人工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繁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繁殖装置及水蛭产茧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水蛭产茧方式为有土繁殖,一般需要建造水泥池,水泥池具有进水和排水设施。在水泥池中,设置土壤层,具体为,将土壤过筛,含水量调节至40~60%,做成厚30-50cm,宽40-70cm的斜坡。然后将水蛭置于土壤表面,适当淋水,水蛭遇水后自行钻入土壤。在土壤上覆盖保水材料,如稻草、毛毡布等。待水蛭茧成熟后从土壤中挖出。
但是,有土繁殖的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如:1)由于种蛭入土到挖茧的时间过长,种蛭死亡率高,可高达60%以上;并且水蛭的体重损失率高,可高达50%以上;2)由于种蛭在土壤中陆续产茧,一般挖茧作业是待80%茧成熟后再行采挖,挖茧过程中导致的幼茧、破茧和早熟茧损失可达30%以上;3)容易受土传病害影响,严重时可至绝收;4)卵茧挖取费力费工。
为解决有土产茧导致的:种蛭死亡率高、种蛭体重损失大,幼茧、破茧和早熟茧损失大,土传病害,卵茧挖取费力费工等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繁殖装置及水蛭无土产茧方法。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降低种蛭死亡率和体重损失,减少幼茧、破茧和早熟茧的损失,减少或避免土传病害,降低人工成本的繁殖装置及水蛭产茧方法。本发明可以只解决上述问题中的一个,也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中的多个。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繁殖装置。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繁殖装置用于水蛭产茧,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结合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所述结合部互相配合,形成至少一个容纳腔,所述容纳腔被设置为能容纳水蛭。
进一步地,容纳腔的长度大于宽度;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在所述容纳腔的长度方向上的至少一端设置有通气孔。
可选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端部不封堵以形成通气孔;可选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端部具有端壁,端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通气孔;可选地,通气孔的直径为2~5mm。
可选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横截面为至少一个长方形、半个椭圆形、半圆形或半个六边形。
进一步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长度为15~30cm,壁厚为3~8mm,一个容纳腔的横截面内径为1~3cm。
进一步地,所述结合部包括第一结合部和第二结合部;第一结合部为第一壳体的第一侧壁,第二结合部为第二壳体的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为平面,能互相对应;或者,第一结合部为第一壳体的第一侧壁上的凸起或凹槽,第二结合部为第二壳体的第二侧壁上的凹槽或凸起,通过凹槽与凸起能互相配合;
或者,所述结合部为铰链或合页,铰链或合页的一端设置在第一壳体上,另一端设置在第二壳体上;
或者,所述结合部为卡扣、磁吸扣、粘扣。
可选地,当第一结合部和第二结合部为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且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为平面时,采用外部固定装置(如胶条、绑带、皮筋、绳子等)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粘住或捆绑住,进行进一步固定。
进一步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由透气、保水材料制成,或者由金属、塑料制成。可选地,透气、保水材料包括陶土、竹管、芦苇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7081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