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固碳降碱反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70266.1 | 申请日: | 2021-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137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沈玺;陈离;徐国栋;傅建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杭钻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80 | 分类号: | B01D53/80;B01D53/62 |
代理公司: | 杭州融方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66 | 代理人: | 薛纪表 |
地址: | 310020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碳降碱 反应 装置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固碳降碱反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所属固碳降碱设备技术领域,包括机架,机架内设有反应罐体,反应罐体上端设有粉煤灰添加口,粉煤灰添加口侧边设有与反应罐体相连通的排气口,反应罐体上端侧边设有与机架相抱箍式连接固定的注水管,反应罐体下端设有混流管,混流管与反应罐体间设有高速制浆泵,反应罐体下部设有若干呈螺旋状分布的烟气分流安装口,烟气分流安装口上均设有烟气分流组件,反应罐体侧边设有与烟气分流组件相连通的烟气进口阀。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节能环保和周期短的特点。解决了燃煤电厂烟气净化排放的问题。通过粉煤灰的降碱固碳,实现资源回用和保护环境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碳降碱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固碳降碱反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大部分生物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大部分植物吸入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一呼一吸之间,维持着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长此以往,生命便可恒久发展。正所谓,消长相补天之道也,这是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量大于其消耗量,大气的“呼吸”就会失衡,进而带来全球变暖的后果。
工业革命以前,大气中的碳含量基本保持着“边增长,边消耗”的动态平衡。生物活动释放出的大部分二氧化碳被海洋、湖泊吸收并溶解于水中,少部分作为植物光合作用的养料被消耗,大气中所含的二氧化碳稳定维持在0.03%的微量水平。
但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人口急剧增多、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森林等绿色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多种因素作用下,“碳平衡“被打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全球温度逐渐上升。
除了减少化石能源利用,加快发展新能源之外,还有没有可以处理二氧化碳的办法呢?要想重新实现“碳平衡”,首先要稳定大气中的碳“库存量”,减少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以粉煤灰为原料采用直接液相法矿化封存燃煤电厂烟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二氧化碳可以降低粉煤灰的碱性,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和周期长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固碳降碱反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其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节能环保和周期短的特点。解决了燃煤电厂烟气净化排放的问题。通过粉煤灰的降碱固碳,实现资源回用和保护环境的作用。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
一种固碳降碱反应装置,包括机架,所述的机架内设有反应罐体,所述的反应罐体上端设有粉煤灰添加口,所述的粉煤灰添加口侧边设有与反应罐体相连通的排气口,所述的反应罐体上端侧边设有与机架相抱箍式连接固定的注水管,所述的反应罐体下端设有混流管,所述的混流管与反应罐体间设有高速制浆泵,所述的反应罐体下部设有若干呈螺旋状分布的烟气分流安装口,所述的烟气分流安装口上均设有烟气分流组件,所述的反应罐体侧边设有与烟气分流组件相连通的烟气进口阀。
作为优选,所述的反应罐体中部设有与反应罐体呈切线式连通的涡流法兰管,所述的涡流法兰管与混流管间设有若干换向泵,所述的混流管与反应罐体间设有与换向泵相管路连通的排浆接头,所述的反应罐体上部设有与换向泵相电路连通的换向控制组件。
作为优选,所述的换向控制组件包括换向控制安装板,所述的换向控制安装板上设有与换向泵相电路连通的换向电磁阀,所述的换向电磁阀前端设有油雾分析器,所述的油雾分析器与换向电磁阀间设有净化气源。
作为优选,所述的烟气分流组件与烟气进口阀间均设有烟气控制阀,所述的烟气控制阀与烟气进口阀间设有与高速制浆泵相套接的烟气管道。所述的烟气管道包括呈“C”字形状的烟气管体,所述的烟气管体与烟气控制阀间均设有与烟气管体呈一体化连通式焊接固定的烟气出口接头,所述的烟气管体与烟气进口阀间设有烟气进口法兰弯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杭钻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杭钻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702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模块化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装置
- 下一篇: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