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化控制结构及其接线模块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63924.4 | 申请日: | 2021-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947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郝文兵;姜雪明;楼吉汉;王凯;夏丽;王雯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浙大中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642 | 分类号: | H01R13/642;H01R13/629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徐丽 |
地址: | 310053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化 控制 结构 及其 接线 模块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误插的接线模块,包括插接的底模块(1)和子模块(8),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模块(1)上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一结构件,所述子模块(8)上设置有第二结构件,且所述第一结构件在转动中能够与对应位置的所述第二结构件插接配合。通过在底模块上设置可转动的第一结构件,以使第一结构件转动去适配不同位置的第二结构件,如此可实现底模块和子模块的装配,此外,由于不同的角度的第一结构件适应不同位置的第二结构件,实现了通过角度定位第二结构件与第一结构件的位置,因此,避免了子模块的误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化控制结构及其接线模块。
背景技术
常见的各种电气和过程控制设备中,信号线、动力线等电线、电缆的连接是必不可少,而且往往端子数量达到数十、数百个。
现有接线方式:打开设备外壳将大量电缆、电线通过接线口接入机体内部,在机体内部有接线座,需要安装人员按照一定接线规则将数十或数百根线依次用螺钉压接或焊接的方式连接到接线座或者接线盘上。
现有的子模块有很多种,但是,为了节省成本通常会将模块的底板和底膜块做成一种。这样在指定不同种子模块插入到底模块中容易出现错插和误插的情况。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防误插的接线模块,以实现防误插和错插,是本技术领域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误插的接线模块,以实现防误插和错插。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接线模块的自动化控制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误插的接线模块,包括插接的底模块和子模块,其中,所述底模块上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一结构件,所述子模块上设置有用于指示所述子模块类型的第二结构件,且不同类型的所述子模块的所述第二结构件的布置方向不同,所述第一结构件在转动中能够与对应位置的所述第二结构件插接配合。
优选的,上述的接线模块中,所述第一结构件为插接件,所述第二结构件为插槽件。
优选的,上述的接线模块中,所述底模块上设置有限位槽,所述插接件上设置有能够与所述限位槽配合卡接的限位凸起,所述限位槽在所述限位凸起的转动轨迹上设置有多个。
优选的,上述的接线模块中,所述限位槽的边缘具有对所述限位凸起导向并使所述限位凸起滑出所述限位槽的圆滑面,且所有的所述限位槽的所述圆滑面使所述插接件仅能沿一个方向转动。
优选的,上述的接线模块中,所述插槽件可转动的安装在所述子模块上,且所述插槽件转动过程中插槽的槽口布置位置变化。
优选的,上述的接线模块中,所述子模块上设置有装配槽,所述插接槽上设置有能够与所述装配槽配合卡接的装配凸起,所述装配槽在所述装配凸起转动的轨迹上设置有多个。
优选的,上述的接线模块中,所述装配槽的边缘具有对所述装配凸起导向并使所述装配凸起滑出所述装配槽的过渡面,且所有的所述装配槽的所述过渡面使所述插槽件仅能沿一个方向转动。
优选的,上述的接线模块中,所述插接件包括:通过下转轴与所述底模块转动连接的底座,所述下转轴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T型旋钮;
所述插槽件包括:通过上转轴与所述子模块转动连接的底盘,所述上转轴与所述底盘固定连接,所述底盘上具有与所述T型旋钮配合的T型槽。
优选的,上述的接线模块中,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第一豁口,且当所述底座转动至所述第一豁口显露出一个所述限位槽时,所述限位凸起限位连接;
所述底盘上设置有第二豁口,且当所述底盘转动至所述第二豁口显露出一个所述装配槽时,所述装配凸起限位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浙大中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浙大中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6392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透光发电玻璃的激光刻划方法
- 下一篇:防治温室黄瓜疫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