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回击作用下输电线路绕击耐雷水平仿真建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56617.3 | 申请日: | 2021-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569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发明(设计)人: | 胡杨;刘敬华;赵淳;雷梦飞;卢泽军;王宇;曹伟;吴敏;王佩;石泽灏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30/18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李满;潘杰 |
地址: | 43007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回击 作用 输电 线路 绕击耐雷 水平 仿真 建模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回击作用下输电线路绕击耐雷水平仿真建模方法,首先,根据实际的线路及杆塔参数建立多回击地闪雷击线路模型;其次,设置首次回击和后续回击的时间间隔以及后续回击和首次回击雷电流峰值比值的值,计算输电线路的耐雷水平,得到多重回击下的回击时间间隔、回击峰值的比值等参数对线路绕击耐雷水平造成的影响,能够准确反映多回击地闪对输电线路绕击耐雷性能的影响,从而为线路的防雷设计计算提供指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网防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回击作用下输电线路绕击耐雷水平的仿真建模方法。
背景技术
雷电是造成线路跳闸、损坏的重要原因。输电线路的绕击耐雷性能是表征线路绝缘水平的一项重要参数,国内外已经针对线路防雷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在电网的目前的各项防护过程中,主要考虑的是首次回击对线路造成的影响。但是雷暴云的对地放电过程常存在多次回击,即在首次回击结束后,空气中残留的电荷易沿着首次回击留下的放电通道形成新的放电过程。后续回击同样会对输电线路耐雷水平具有较大影响,其中多回击地闪的时间间隔是输电线路绕击耐雷性能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准确计算多回击地闪的时间间隔对输电线路绕击耐雷性能的影响对指导线路针对多回击地闪的防雷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多回击作用下输电线路绕击耐雷水平的仿真建模方法,计算多回击地闪对输电线路耐雷水平的影响,并消除工频电压对计算线路耐雷水平的影响,得到在不同时间间隔下线路耐雷水平随首次回击和后续回击雷电流峰值比值对线路耐雷性能的影响情况。
为实现此目的,本发明所设计的计算多回击地闪对输电线路耐雷水平的影响,并消除工频电压对计算线路耐雷水平的影响,得到在不同时间间隔下线路耐雷水平随首次回击和后续回击雷电流峰值比值对线路耐雷性能的影响情况,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根据实际的线路及杆塔参数建立多回击地闪雷击线路模型;
步骤2,利用步骤1中建立的多回击地闪雷击线路模型,保持首次回击和后续回击的时间间隔不变,同时保持后续回击和首次回击雷电流峰值比值不变,计算输电线路的耐雷水平;
步骤3,利用步骤1中建立的多回击地闪雷击线路模型,保持所述首次回击和后续回击的时间间隔不变,改变所述后续回击和首次回击雷电流峰值比值大小,计算输电线路耐雷水平随所述后续回击和首次回击雷电流峰值比值的变化值;
步骤4,利用步骤1中建立的多回击地闪雷击线路模型,改变所述首次回击和后续回击的时间间隔,并改变所述后续回击和首次回击雷电流峰值比值大小,计算在不同的所述首次回击和后续回击的时间间隔下,输电线路耐雷水平随所述后续回击和首次回击雷电流峰值比值的变化值。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计算得到不同的首次回击和后续回击时间间隔下,线路耐雷水平随后续回击与首次回击雷电流峰值比值的变化值,得到多重回击的回击时间间隔、回击峰值的比值等参数对线路绕击耐雷水平造成的影响,所得结果可为输电线路防雷设计的改进提供参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方法流程图;
图2为不同时间间隔下耐雷水平随后续回击和首次回击雷电流峰值比值的变化值。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以某500kV交流输电线路为例,说明计算多回击地闪对输电线路耐雷水平的影响的建模方法。
一种多回击作用下输电线路绕击耐雷水平仿真建模方法,如图1所示,它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根据实际的线路及杆塔参数建立多回击地闪雷击线路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5661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