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实现海漂垃圾捕获和运输的水上机器人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52656.6 | 申请日: | 2021-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999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8 |
发明(设计)人: | 刘必劲;王立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浙江大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B15/10 | 分类号: | E02B15/10;B25J11/00;F03D9/00;F03D9/11;B63B35/32 |
代理公司: | 厦门智慧呈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2 | 代理人: | 郭福利 |
地址: | 572024 海南省三亚市崖***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现 垃圾 捕获 运输 水上 机器人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实现海漂垃圾捕获和运输的水上机器人,包括储能单元、浮式栅栏、能量捕获单元、主控单元和浮式运输机器人。储能单元分别与浮式栅栏、能量捕获单元、主控单元和浮式运输机器人连接。主控单元分别与浮式运输机器人连接。浮式运输机器人被构造成在垃圾捕获阶段可固定于储能单元中进行充电,以及在充电完成和垃圾捕获完成后,主控单元控制储能单元释放浮式运输机器人并控制该浮式运输机器人将捕获到浮式运输机器人内的海漂垃圾运送到指定位置并返回储能单元内。本发明利用浮式栅栏和浮式运输机器人在近岸重点海域实现24小时海漂垃圾的自动不间断断面拦截收集,极大地提高了收集效率以及大大减小了人力、资金成本和能量消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洋环境清洁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实现海漂垃圾捕获和运输的水上机器人。
背景技术
2014年12月,美国五环流研究所通过多年大洋打捞统计及数学模型评估认为,全球海洋中漂浮着5.25万亿个塑料碎片,总质量约为26.9万吨。世界经济论坛也发布报告称,到2050年,海洋中的漂浮塑料最终将超过鱼类。2018年中国国家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海洋垃圾密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旅游休闲娱乐区、港口航运及临近海域。其中,尤其是人类活动密集的海滩区域,垃圾的平均个数和平均密度均高于其他区域。随着海漂垃圾的与日俱增,海洋生态受到极大破坏的同时,其对航行安全、海上作业、海上搜救也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干扰。
公告号为CN205186476U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海洋垃圾回收装置,包括基体和垃圾手机装置,还包括动力系统和控制系统,机体为长方体结构,机体底部设有矩形凹槽,垃圾收集装置位于矩形凹槽下方;动力系统包括设置在矩形凹槽两侧机体底部的推进装置、位于机体内部的电源和位于机体顶部的太阳能发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与电源连接;控制系统包括遥控器,信号接收器、扬声器和电源开关。此装置利用一面开口的长方体漂浮于水中收集漂浮垃圾,并利用长方体顶部收集太阳能供电。但是该装置属传统点式收集,效率较低且太阳能板提供的能量难以满足装置运行需要。申请号为CN201611172930.0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海上垃圾自动收集机器人,此装置利用涡旋收集海漂垃圾,履带传输海漂垃圾,并利用太阳能为整个装置供电。此装置亦属传统点式吸收,由于海面环境复杂,采用能量较小的涡旋会完全被淹没在波浪之中使其效果不明显,较大的涡旋则需要消耗极大的能量,使用太阳能供电难以满足该装置运行的需求。
目前的海漂垃圾收集机器人绝大多数为主动式-点式收集。对分散的海漂垃圾而言,采用此类型装备收集单个海漂垃圾能耗太大,且难以做到24小时不间断收集。而具有断面收集能力的布置于离岸的一些海漂垃圾拦截装置往往只能将垃圾汇聚,汇聚后的海漂垃圾仍然需要垃圾船进行回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实现海漂垃圾捕获和运输的水上机器人,旨在改善现有的海漂垃圾收集机器人收集分散的海漂垃圾时能耗大且难以做到不间断收集以及收集后的海漂垃圾无法自动回收等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实现海漂垃圾捕获和运输的水上机器人,包括:
储能单元,用于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浮式栅栏,分别配置在所述储能单元的两侧,用于拦截海漂垃圾,所述浮式栅栏远离所述储能单元的一端还设有一锚链,用于将所述浮式栅栏固定在海床上;
若干个能量捕获单元,分别配置在所述浮式栅栏上,所述能量捕获单元还与所述储能单元连接,用于将捕获的能量输送到所述储能单元;
主控单元,与所述储能单元连接;
浮式运输机器人,配置在所述储能单元内并与所述主控单元电连接,所述浮式运输机器人被构造成在垃圾捕获阶段可固定于所述储能单元中进行充电,以及在充电完成和垃圾捕获完成后,所述主控单元控制所述储能单元释放所述浮式运输机器人,并控制该浮式运输机器人将捕获到所述浮式运输机器人内的海漂垃圾运送到指定位置并返回所述储能单元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浙江大学研究院,未经海南浙江大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5265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啮合光缆
- 下一篇:一种甲亢患者术后护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