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充电桩智能抓取定位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847069.8 | 申请日: | 2021-07-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294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 发明(设计)人: | 王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蓉 |
| 主分类号: | H01R13/502 | 分类号: | H01R13/502;H01R13/62;H01R13/627;H01R13/629;B60L53/16 |
| 代理公司: | 南京文宸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500 | 代理人: | 程丽娜 |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凯***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充电 智能 抓取 定位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充电桩智能抓取定位装置,包括对接调节机构,所述对接调节机构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齿轮一,所述齿轮一的下侧啮合连接有齿环一,所述齿环一的左端固定连接有限位环块。该充电桩智能抓取定位装置,通过齿轮一转动,使齿环一带动柱状块和连接头转动对接,在柱状块旋转至抵杆抵入定位凹槽时,触点短接驱动电机,达到转动式调节对接角度并反馈的效果,通过磁性座受到排斥左移拉伸弹簧二,使中心块带动连接头和槽块左移插入,基于槽块限位以及卡爪的铰接,凸块带动卡爪向外翻转卡入卡槽中,限制连接头的移动,达到插入时自动张紧定位插口位置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充电桩智能抓取定位方法。
背景技术
伴随新能源技术的日趋成熟,对于电动汽车充电模式的便捷性、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现有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方式需要人工插接,在人工插接过程中需要不断转动调节直至插头金属部分与插槽中对接后才能进行充电,这样不仅增加了插头连接耗时,降低了充电的效率,还降低了设备的实用性,且在插接时需要用力按压充电插头进入插槽中,依靠插头与插口之间的摩擦力固定插头位置,但是插头与插口的接触面会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多而逐渐磨损,致使插头发生松脱的情况,降低了插头连接的紧密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发明者提供了一种充电桩智能抓取定位方法,该充电桩智能抓取定位装置,通过齿轮一转动,使齿环一带动柱状块和连接头转动对接,在柱状块旋转至抵杆抵入定位凹槽时,触点短接驱动电机,达到转动式调节对接角度并反馈的效果,通过磁性座受到排斥左移拉伸弹簧二,使中心块带动连接头和槽块左移插入,基于槽块限位以及卡爪的铰接,凸块带动卡爪向外翻转卡入卡槽中,限制连接头的移动,达到插入时自动张紧定位插口位置的效果。
发明内容
为实现以上动式调节对接角度并反馈和插入时自动张紧定位插口位置的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充电桩智能抓取定位装置,包括对接调节机构,所述对接调节机构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齿轮一,所述齿轮一的下侧啮合连接有齿环一,所述齿环一的左端固定连接有限位环块,所述限位环块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柱状块,所述柱状块的内壁限位连接有抵杆,所述抵杆的中部弹性连接有弹簧一,所述抵杆接近柱状块内壁的一端铰接有槽杆,所述槽杆的另一端限位连接有触点,所述柱状块的左侧设置有充电盘,所述充电盘的内部开设有插孔,所述充电盘的顶部开设有定位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电机被触点短接,所述齿环一的内部中空,所述限位环块的左侧等角度开设有空腔,所述限位环块和柱状块的中部中空,所述柱状块的内壁弹性连接有抵杆,通过抵杆移动配合槽杆传动改变触点连接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柱状块的内部限位连接有触点,所述触点由活动块和导电块构成,所述定位凹槽开设在充电盘的顶部平面,所述定位凹槽的内部与抵杆的外部相适配,所述充电盘与汽车充电口固定相连,为充电盘的对接提供条件。
进一步的,包括抓紧定位机构,所述抓紧定位机构包括磁性座,所述磁性座的右端弹性连接有弹簧二,所述磁性座的右侧设置有电磁铁,所述磁性座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中心块,所述中心块的中部外围开设有滑槽,所述中心块的左侧外围固定连接有槽块,所述槽块的内部通过凸块传动连接有卡爪,所述中心块的左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头。
进一步的,所述电磁铁和触点电性连接,所述中心块通过滑槽限位连接在限位环块的内部,所述凸块固定连接在卡爪的右端,所述连接头的凸出分支与插孔的内部相适配,所述卡爪的中部铰接在限位环块的左侧,通过槽块移动配合凸块的限位使卡爪向外翻转。
进一步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对接调节机构,所述壳体的内部限位连接有抓紧定位机构,所述壳体的右侧活动连接有充电电缆,所述壳体的中心开设有活动腔,所述壳体的左侧设置有卡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蓉,未经王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4706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近红外荧光团组合物及其应用
- 下一篇:动态自助清理仿真永磁同步抛光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