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表面亲水性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33213.2 | 申请日: | 2021-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1746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发明(设计)人: | 杨友强;丁超;陈平绪;程文建;简思强;许齐勇;李振华;魏金刚;余小鸽;戴剑;夏超;张龙飞;杨方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金发科技有限公司;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10 | 分类号: | C08L23/10;C08L77/00;C08K7/14;C08K5/20;C08K5/103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苏晶晶 |
地址: | 511545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表面 亲水性 聚丙烯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表面亲水性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复合材料包括如下按重量份计算的组分:聚丙烯树脂55~85份;玻璃纤维10~40份;第一亲水改性剂1~20份;第二亲水改性剂大于0小于等于5份;其它功能助剂0~7份;所述第一亲水改性剂的重均分子量为50000~200000的含羧基、羟基、酰胺基或酯基的聚合物;所述第二亲水改性剂为重均分子量为500~10000的含羧基、羟基、酰胺基或酯基的C5~C50烷基寡聚物。所述复合材料通过第一亲水改性剂和第二亲水改性剂的协同作用,使得能够满足制备塑料手模,且成品率和寿命得到大幅度提高,手套成品率大于等于97%,使用寿命达到2年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塑料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高表面亲水性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手套模具是橡胶、乳胶和PVC手套行业生产上用来做手套浸胶成形的专用模具。使用之前手套模型要经过酸液的清洗、浸入热水加热,浸凝固剂并干燥、之后再用熔化好的橡胶或乳胶进行浸胶、浸胶后送烘箱进行烘干、加纤维内套、冲热水再送至烘箱硫化、烘干成形。整个过程中手套模具经受反复的急冷急热和化学腐蚀,要求手套模具要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热稳定性,因此手套行业都使用陶瓷手模,陶瓷手模除具有良好的耐热、耐酸、耐碱、耐腐蚀性。
但是陶瓷手模具有比重大(生产能耗高)、易碎且不耐用使用时间短,现有技术生产的陶瓷手模在丁腈橡胶手套生产中在线使用寿命一般为6个月、无法回收利用(环保性差)等缺陷。
因此,基于上述原因,科研工作者也在寻找替代陶瓷手模的方法,例如中国专利(CN107053564A)公开了一种塑料手模的制作方法,但是其采用的是氟塑料为原料,氟塑料亲水性能不好,会导致其使用寿命不长,手套制品合格率低等缺陷。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复合材料用于制备手模,使得其使用寿命长、手套制品合格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克服上述塑料手模使用寿命短、手套成品率低的缺陷,提供一种高表面亲水性聚丙烯复合材料。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高表面亲水性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高表面亲水性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表面亲水性聚丙烯复合材料,包括如下按重量份计算的组分:
所述第一亲水改性剂的重均分子量为50000~200000的含羧基、羟基、酰胺基或酯基的聚合物;
所述第二亲水改性剂为重均分子量为500~10000的含羧基、羟基、酰胺基或酯基的C5~C50烷基寡聚物。
发明人发现聚丙烯树脂具有比重轻、耐酸碱性能优异等优点,但是聚丙烯是典型的疏水性材料,水接触角大于90°,若要应用到制备手模则还需要改善聚丙烯的亲水性能,因此发明人采用第一亲水改性剂和第二亲水改性剂对聚丙烯树脂形成协同作用,第一亲水改性剂是大分子亲水改性剂,主要分布在聚丙烯树脂基体中,提升聚丙烯树脂的分子极性,从而改善材料的整体亲水能力;而第二亲水改性剂作为小分子亲水改性剂直接提高聚丙烯树脂表面的亲水能力,所以聚丙烯树脂的亲水能力得到提高。
另外,由于第一亲水改性剂缓慢迁移至聚丙烯树脂的表面,能够极大的提高手模的使用寿命,使用寿命达到2年。
进一步的发现,第二亲水改性剂含量小于等于5份时,能够保证在制备手套制品时浸胶量能够控制在手套制品的厚度控制在0.04~0.08毫米以内,手套成品率高,若添加量过高则会导致浸胶量过多且均匀性下降,从而导致成品率下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金发科技有限公司;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金发科技有限公司;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3321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