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切伦科夫效应的酸响应纳米胶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30694.1 | 申请日: | 2021-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460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6 |
发明(设计)人: | 孙晓莲;郭敬儒;冯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药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9/107 | 分类号: | A61K9/107;A61K41/00;A61K47/60;A61K47/54;A61P35/00;A61K51/06;A61K51/04;A61K51/12;C07K5/065;C07K1/107;C07K1/13;A61K101/0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孙斌 |
地址: | 211198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切伦科夫 效应 响应 纳米 胶束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一种基于切伦科夫效应的酸响应纳米胶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胶束以焦脱镁叶绿酸a为光敏剂主体,所述光敏剂主体上修饰N,N-二异丙基氨为酸响应敏感基团,131I标记酪氨酸为切伦科夫光供体基团,聚乙二醇为亲水基团,并通过N-Alpha-芴甲氧羰基-N-Epsilon-叔丁氧羰基-L-赖氨酸作为上述功能基团的连接体。
2.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切伦科夫效应的酸响应纳米胶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胶束单体结构式如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切伦科夫效应的酸响应纳米胶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胶束为两亲性纳米胶束,直径在100-200nm。
4.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切伦科夫效应的酸响应纳米胶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酸响应基团的修饰:取N-Alpha-芴甲氧羰基-N-Epsilon-叔丁氧羰基-L-赖氨酸和2-(7-氮杂苯并三氮唑)-N,N,N',N'-四甲基脲六氟磷酸酯(HATU)溶于二氯甲烷中,室温氮气保护搅拌,随后加入N,N-二异丙基乙二胺(DPA)和N,N-二异丙基乙胺(DIPEA),氮气保护条件下室温过夜反应完毕后洗涤,干燥后提纯得到化合物1;
(2)光敏剂基团的修饰:取三氟乙酸和无水二氯甲烷将化合物1加入其中,室温搅拌得到化合物2,取焦脱镁叶绿酸a溶于无水二氯甲烷中,随后加入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EDC.HCl)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氮气保护条件下避光室温搅拌,随后加入化合物2,过夜反应,洗涤干燥后提纯得化合物3;
(3)修饰核素可标记基团:取哌啶和无水二氯甲烷将化合物3加入其中,室温搅拌得到化合物4,取N-叔丁氧羰基-L-酪氨酸、NHS、EDC.HCl溶于无水二氯甲烷中,室温搅拌后加入化合物4及DIEPA反应过夜洗涤干燥提纯得到化合物5,取三氟乙酸和无水二氯甲烷将化合物5加入其中,室温搅拌得到化合物6;
(4)优化材料亲疏水性:取羧基聚乙二醇、EDC.HCl和NHS溶于无水二氯甲烷中,氮气保护下室温搅拌,随后加入化合物6,室温避光搅拌过夜,即得sPS;
(5)纳米胶束的组装:将sPS溶于氯仿中,配成母液,随后将母液缓慢加入到缓冲溶液中搅拌过夜,即自组装得sPS NPs纳米胶束;
(6)放射性标记:取自组装的sPS NPs纳米胶束于缓冲溶液中并置于管壁附着iodogen的EP管中,随后加入Na131I溶液,室温涡旋,脱盐处理,超滤离心浓缩得最终的131I-sPS NPs纳米胶束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反应完毕后,先后用饱和NaHCO3溶液和饱和食盐水洗涤,干燥后用柱层析法提纯得到化合物1。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将sPS溶于氯仿中,配成10-30mg/mL的母液,控制母液与pH 7.0-7.4的PBS缓冲溶液的体积比为1:5-1:50。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取自组装的sPS NPs纳米胶束于PBS缓冲溶液中置于管壁上附着有iodogen的EP管中,随后加入Na131I溶液,封闭EP管,室温涡旋,用PD-10分离柱脱盐处理,随后用30000Da的超滤离心管浓缩得最终的131I-sPS NPs纳米胶束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Na131I溶液的体积优选不超过总体积的20%。
9.一种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基于切伦科夫效应的酸响应纳米胶束在制备用于深层肿瘤的杀伤的切伦科夫自发光光敏剂材料中的应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胶束在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胶束稳定存在光敏剂活性受到抑制,在酸性环境下胶束发生裂解使得单体散开,光敏剂活性得到恢复,通过光动力ROS的产生杀伤肿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药科大学,未经中国药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3069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