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码头雨水的集蓄净化与回用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28603.0 | 申请日: | 2021-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298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陈宏;袁吉成;杨恩喆;邓征宇;罗桢;章乘峰;王泓;刘珂;阳滔;杨双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E03F3/02;E03F3/04;E03F5/10;E03F5/14;E03F5/22;E03F5/04;E02B11/00;C04B28/04;C04B28/30;C04B38/02;C04B38/10;C02F9/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114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码头 雨水 净化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码头雨水的集蓄净化与回用系统,涉及码头初期雨水收集回用技术领域。该系统由旋流沉砂式雨水井、雨水花园和回用单元组成;所述旋流沉砂式雨水井由雨水井井体、进水管、海绵混凝土输水渠和溢流管组成;所述海绵混凝土输水渠采用海绵混凝土砌筑;所述雨水花园从上至下依次由种植层、介质层和排水层组成;所述介质层的内部均匀分布复合菌群多层固定化小球;所述回用单元由地下集水池和回用泵组成。由地下集水池集蓄经雨水花园净化处理过的雨水,通过回用泵将其输送至堆场用水点、路面用水点、绿化带用水点和生活区用水点等码头用水点。本发明能够有效收集散货码头面的雨水,增加了雨水的下渗速率,减小了雨水径流量,提升了雨水水质,可直接作为码头面冲洗用水,减少了雨水径流污染,并且节约水资源,具有结构简单紧凑、运行成本低、易于控制、雨水回用率高、环境友好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对码头初期雨水收集回用技术领域,特别是提供一种码头雨水的集蓄净化与回用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港口码头中,大多雨水是直接排放,造成浪费,一般的港口码头的建筑结构中,大多没有实现码头雨水的集蓄净化与回用,而是一般采用在码头横向设置排水沟的方式,即平行于码头横梁的方向设置排水沟,由码头两侧向中间排水沟排水。但采用该方法导致码头面初期雨水的收集利用率很低,大部分雨水无法有效流入排水沟中,使得初期雨水直接流入自然水体中,造成对自然水体的污染与雨水资源的浪费。
与此同时,当前缺乏高效的码头雨水收集、净化和回用系统。因此如何实现码头雨水的高效收集、净化和回用是现在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发明结合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秉承着绿色、生态、环保的原则,针对码头初期雨水的水质特点,设计开发了一种码头雨水的集蓄净化与回用系统。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码头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回用中存在的技术难题,缺乏高效的码头雨水收集、净化和回用系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紧凑、运行成本低、绿色环保、易于控制且雨水回用率高的码头雨水的集蓄净化与回用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一种码头雨水的集蓄净化与回用系统,所述系统由旋流沉砂式雨水井(1)、雨水花园(2)和回用单元(3)组成;所述旋流沉砂式雨水井(1)由雨水井井体(1-1)、进水管(1-2)、海绵混凝土输水渠(1-3)和溢流管(1-4)组成;所述海绵混凝土输水渠(1-3)采用海绵混凝土砌筑;所述雨水花园(2)从上至下依次由种植层(2-1)、介质层(2-2)和排水层(2-3)组成;所述介质层(2-2)的内部均匀分布复合菌群多层固定化小球(2-5);所述回用单元(3)由地下集水池(3-1)和回用泵(3-3)组成。
在上述的码头雨水的集蓄净化与回用系统中,所述雨水井井体(1-1)为圆柱形,其内壁上安装简易阶梯(1-5);所述进水管(1-2)与雨水井井体(1-1)相切;所述海绵混凝土输水渠(1-3)沿径向安装在雨水井井体(1-1)的一侧,与进水管(1-2)平行,其安装高度低于进水管(1-1),并在其出口处设置过滤网(1-6);所述溢流管(1-4)沿径向安装在雨水井井体(1-1)侧边,轴向与所述进水管(1-2)垂直;所述溢流管(1-4)的高度低于海绵混凝土输水渠(1-3)。
在上述的码头雨水的集蓄净化与回用系统中,所述海绵混凝土的制备原料包括骨料、水泥、粘结剂、发泡剂、抗裂剂、微生物菌剂和水;所述海绵混凝土的孔隙率大于40%,透水系数大于2mm/s,最大持水率大过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理工大学,未经长沙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286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